太极股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添能蓄势

来源:东方网    2020-07-28 14:03
来源: 东方网
2020-07-28 14: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在2020年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新增公共充电桩约20万个、私人充电桩超40万个和公共充电站4.8万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为新型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当充电桩“接”上新基建,太极股份瞄准这一赛道,推出了以“智能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运营平台”建设为基础,包含“智能充电、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营服务”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新能源汽车服务,加强科学布局,推动行业升级,站上新基建风口。

近年来,各部委都下大力度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挂挡提速”,但长期以来,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与数字化运营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痛点。

直面问题消费者与运营商“两难”

充电桩连接能源企业、交通管理者及消费者,从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因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充电桩是一个能向消费者延伸的领域,这是新基建中直接与C端相关联的一个赛道。但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充电运营数字化难题。

一方面是消费者充电难,停车难。如在公共区域找桩需要下载一大堆APP,开始“抢车桩”游戏,寻桩找桩难,或者找到了发现车位被占用,甚至桩已经损坏无法充电,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是充电桩运营商赚钱难。充电桩的整体利用率不高,硬件成本、场地成本及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大量的“僵尸桩”无人问津,导致企业充电运营亏损,政府补贴效果打折扣,充电运营市场动力不足。

按当前充电技术分析,相比加油站,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单枪效率低,充电桩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才能实现整体盈利,然而在充电需求旺盛的一二线城市,建桩用地稀缺,建设成本高。因此,分布式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网化的消费引流的模式成为充电站运营商的必选项,也是充电桩运营商生存下去的关键。

对症下药大数据支撑,提高利用率

面对消费者与运营商的“两难问题”,即一边数量上“不够用”,另一边运营商苦于车桩“闲置率”高,太极股份的解决之道就是充分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提高现有充电桩的利用率。也就是说,建成一体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将充电桩运营商所运营的桩数据化和可视化,实现充电桩闲置共享,统一的定位系统、支付系统以及数据库。

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会持续产生电量数据和消费数据。大量电力计量数据与电动汽车车主消费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形成云管边端垂直的数据通路,经过平台治理后,再为相应的运营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太极股份凭借在数据中心、大数据处理、数据中台、数据治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面积累的核心技术优势,研发了太极充电运营综合管理平台,让现有运营商实现盈利,提高充电桩使用率,激活更多的市场动能。

太极充电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通信等技术,将具有身份标识的充电设施进行互联,实现基于物联网的电动公交智能充电服务网络的自动化运行与管理。具体包括充电桩资产管理、站内数据统计、运行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为电动公交及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保证电动汽车正常有序运行。该平台在充电桩基建基础上,高度重视数据、运维等软性层面建设,包括充电基础设施之外的云端管理平台、运维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数据平台建设和运维服务体系,利用数据技术建设成为发挥新基建价值的重要保障。

截至目前,太极股份企业业务集团电网事业部已为山西省多个充电运营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服务,包括组网、平台建设、数字化运营、互联网服务平台等,便于分布在城市不同地点的多个充电站统一运营,累计接入交流、直流充电桩500余个。

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数字化运营的方案,在线制定每个充电站,甚至每个充电桩的运营策略,进而通过移动互联服务,帮助用户建立会员数据体系,通过促销、活动、通知等数字营销手段刺激车主消费,同时与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数据对接,累计为充电服务运营商节约人员成本6000元/站/月,获得了充电运营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所产生的运营数据,也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提供了遵循依据。

新基建大潮下,充电桩涌起成为太极智慧能源业务布局中的“后浪”,也为太极数字企业蓄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助力太极在新基建中的新作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