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失传的苏工金镶玉新作亮相2020中国苏州创博会

来源:东方网    2020-07-31 16:19
来源: 东方网
2020-07-31 16: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7月31日,苏州子冈珠宝公司新作“金镶玉”系列文创首饰,首秀第九届中国苏州创博会。

金镶玉,顾名思义就是金和玉的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贵与纯洁,如诗仙李白所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所以金镶玉堪称尊贵与吉祥的完美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就采用了金镶玉工艺。

爱玉的人都知道,苏州是明清时期中国的玉雕中心之一,但少有人知“金镶玉”工艺也与苏州渊源深厚。苏州《木渎镇志》及故宫博物院资料载,“陆子冈,时称碾玉妙手,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镶嵌,嵌金银丝、嵌宝石等无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久芳先生于1981年发文,“清代乾隆时期,金镶玉代表作“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无疑是仿照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而形制与制作技法却明显地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特征,为苏州琢玉匠人的杰作。”

在本届中国苏州创博会上首次面世的“混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新作,是苏州子冈珠宝公司在传承传统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的基础上,由子冈珠宝金镶玉艺术总监潘德珠大师与郭忠华、郭珺文师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研发的“混嵌金银丝、嵌宝石”新作工艺,该发明包括混嵌金银丝工艺和宝石镶嵌结构,即在一条玉槽内同嵌金、银丝,且外观无接缝,以及改良后的明式苏作玉嵌宝石工艺。金银、玉石、宝石的完美结合,古雅传神,独具一格,实现了嵌金银丝、嵌宝石这一传统艺术上的新突破。

图一 子冈珠宝“混嵌金银丝、嵌宝石”新作玉饰

据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示的才是完整的苏工金镶玉新作——混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另外,此次展出的“混嵌金银丝、嵌宝石”纹饰依然创意十足,以中国文字“福”为元素,取名为《随身福》。这一创意源自一则民间请“福”的古老传说:相传,姜太公封神时,将自己的夫人马氏封为穷神,限她不能去有”福”的地方,所以百姓就在自家大门上贴个“福”字,因为有福字了,所以穷神、恶人就不敢靠近了,因此“福”字就成了保护家人平安健康的象征。后来人们除了在家门上张贴福字外,还用金银玉器制成有“福”字的首饰,以此驱赶穷神,讨“随身福,福随身”的吉祥寓意。

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后由玉工应用在玉器制作当中,明代的苏州玉工已将该工艺应用在贡品玉器之上。故宫博物院文献载“陆子冈,明代苏州玉器制作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圆雕、镂雕、阴雕、嵌金银丝、嵌宝石及雕刻铭文款识等”。该技艺后传入明宫廷御用监,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并受痕都斯坦玉器的影响,纹饰趋于痕都斯坦风格,史称“西番作”风格玉器。

故宫博物院院刊载,乾隆时期的嵌金银丝嵌宝石玉器风格明显呈“痕都斯坦玉器”风格,但玉器的雕琢技法、镶嵌工艺都和痕都斯坦玉器不同,从作品的风格特点推测,为苏州琢玉匠人的杰作。当年苏州专诸巷玉工所采用的技法,依然保持源自商周时期的中国传统金银错嵌宝石技艺与方法,并未随波逐流,即嵌入金银丝线后,用错石将裸露在玉石表面部分磨平,金属丝线与玉石表面保持水平。而非痕都斯坦玉器金属丝线填入玉槽后,保留凸出玉石表面的金属丝线,没有“磨错”这一工序。苏作玉嵌金银丝嵌宝石,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传统金镶玉制作工艺的特色。

图二 台北故宫藏品:蒙兀儿帝国(痕都斯坦)嵌玉花八角形盒

图三 北京故宫藏品:(清乾隆时期)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但随着清王朝国力衰退和造办处、织造局的终结,最终导致该工艺逐渐衰微失传。直至民国初年,受古董店中一件据说是宋朝贡物“压银丝”玉笔洗的启发,玉雕泰斗潘秉衡先生在多番努力之下终于将该工艺复原,并发明了压金银丝技法与加工工具,使得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技艺得以重现。

图四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藏品:潘秉衡制青玉压金银丝罐

 

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曾于1973年发表《我国古代的金银错工艺》一文,在第六章“金银错玉器”中写到“潘秉衡老师傅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成的玉器上碾成细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这种玉器需要经过磨错,因此,虽然俗称“嵌金”,实为“金错”。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本次中国苏州创博会展出的新作“混嵌金银丝、嵌宝石”的总工艺师潘德珠先生,就是老艺术家潘秉衡大师之子和技艺传承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