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技术交付能力再升级 光启技术敲下业绩提升键

来源:东方网    2020-09-10 15:03
来源: 东方网
2020-09-10 15: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日,光启技术公告表示,收到下属子公司光启尖端某大型复杂超材料结构件产品已达到重要应用节点,预计近期可进入批产交付阶段。据公告显示,该单一产品明年的交付量预计达到6000公斤至8000公斤,将对光启技术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仅这一产品,就已经占满了产能扩充后整个银星基地的年产能。

目前,超材料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倒三角分布,价格最高的“超尖端超材料”在市场应用中占比高达44%,接近过半的市场份额。

仅有少部分产品进入批产阶段就已经为业绩带来如此突破;若光启技术手握的上百件在研产品均进入批产,将百倍的转化为爆发式的业绩表现。超材料行业,进入产品的前期研制往往意味着锁定了后续的批产,可见,光启技术的未来业绩增长充满了确定性。光启技术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唯一能提供顶端尖端超材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若以当前市场需求估算,光启技术无疑是市场上超材料产品的主角,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据市场情报公司Lux Research发布的报告“超材料市场预测”认为,“超材料设备”到2030年将飙升至约107亿美元,面对这百亿美元的市场,光启技术已经做好准备。

订单加速增长 产能强化进程加快

今年是光启技术业务爆发年,也是产能扩充的关键年。

此次公告中提及的某大型超材料结构产品将有望达到6000公斤至8000公斤的年产量,已经接近银星基地目前的总年产能。此前,光启技术曾对外披露了1.62亿元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结构订单,以及多个过千万的订单合同。目前光启技术手握多个订单,业务呈爆发状态。

目前,光启技术可投产的生产基地以深圳银星基地为主,经过今年5月份扩产后可实现8000公斤/年;而顺德一期基地将于年底投产,可望达到40000公斤/年。可见,目前的订单已经需要现有生产线满负荷状态才能消耗,随着越来越多在研产品走进批量订货阶段,将成为新的增量订单,势必会对现有的产能形成压力。这也是光启技术加快顺德基地建设速度的考虑之一,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预测现有产能将在未来两至三年内达到满产。

从近三年光启技术对外披露的订单金额及数量来看,订单数量总体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现在的增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基于超材料独特的产业逻辑,一旦研发项目所对应的尖端装备产品逐渐定型,光启技术便能顺势拿下该产品的批量生产。半年报中光启技术披露,当前在研阶段的产品金额为1,574.30万元,研发业务作为批产营收的前置性指标,在研产品一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将转化为成倍的订单额;更何况在研型号将持续10到20年的服务期,转化为订单业绩必然是指数级的变化。

对于未来订单的笃定和坚信,也迫使光启技术进一步加快其扩产储能工作,这也给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多了确定性期待。

交付能力全面升级 超材料业务再进阶

扩产只是光启技术体系化交付能力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超材料因其特殊性能在实际应用中走定制化路线,即“研究-设计-测试-批产”全程都需要光启技术深度介入。

这也意味着,仅仅是提高“批产”阶段的交付能力还不足够,更需要将全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升级迭代,全面提高交付能力才能牢牢锁定客户。

本次公告中提到,该批产品重量是公司目前已批产同类产品最大重量6倍以上,可见,光启技术可交付的超材料产品在重量上已经迈入新台阶。顺着“研究-设计-测试-批产”这一超材料生产流程来梳理,就会发现光启技术已经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升级迭代,完成了交付能力的全面提升。

今年7月份,光启技术完成了超算中心的再次扩容升级,进一步提升其超材料产品研发能力。扩容后,超算中心目前有约400个节点,峰值计算能力4200万亿次/秒,是此前计算能力的6至7倍,可以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仿真技术,为应对更复杂、更大尺寸、更高难度的仿真计算提供基础保障。

对于超算中心的扩容迫切性,光启技术高管赵治亚表示,一方面是目前在研产品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倍以上,另一方面则是产品尺寸也比以往更大、技术更加复杂,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呈几何级增加。

无疑,超算中心的扩容升级,也为此次光启技术拿下更大重量级别的某大型超材料结构产品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早在去年的12月份,光启技术便完成了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电磁性能检测中心的建设。该检测中心的紧缩场微波暗室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综合紧缩场检测中心,测试能力居行业领先水平,可实现每年10万条曲线的测试吞吐量。

“研究-设计-测试-批产”,光启技术用十年时间向外界证明了其从“0“到”1”建立超材料产业化的能力;而下一个十年,光启技术则从“批产”走向“扩产”,进一步强化其超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锁定未来5到10年的继续性高增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