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之乡阜南新村镇打造芦蒿生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来源:东方网    2021-01-27 10:10
来源: 东方网
2021-01-27 10: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草部,论及芦蒿时说“气味甘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火食常饥,欠服轻身,耳聪目明,去热黄及心痛,治夏日暴水痢,治淋沥疾,利隔开胃,杀河豚鱼毒”。

新村镇位于阜南西北角,与临泉县、颍州区接壤,位于“三县交界”,交通便利。由于靠近淮河,地势低洼,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芦蒿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新村镇从宋代开始就有种植芦蒿的传统,明代兵部尚书张鹤鸣兄弟三人均喜食芦蒿,给予芦蒿很高的评价。以芦蒿为主要食材的各种菜肴频繁出现在他们一生的食谱当中。在张鹤鸣为官时曾于明代神宗时向朱翊钧皇帝献贡,宫中食用后对芦蒿大加赞赏。新村镇芦蒿规模生产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于洼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镇,一度达万亩,种植品种以青蒿和白蒿为主。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得芦蒿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销售范围除阜阳外,远销浙江,武汉,淮南;种植效益不断提升,每亩纯利润可达万元。

芦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所以说芦蒿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芦蒿含有丰富的酮类物质,硒的含量也较高,营养丰富。芦蒿有特殊的清香味,并且具有性凉消食、消火之功能。据资料显示,芦蒿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极高,是黄瓜、茄子含量的20~30倍,多吃有助于美容。另外,芦蒿体内丰富的粗纤维,有助于人的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芦蒿因其清气甘香,鲜香嫩脆独特品质成为大众喜爱的蔬菜之一。

从2016年开始,阜南县新村镇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要求,为发展芦蒿特色产业为先后组织芦蒿种植大户、农业专业人员前往武汉、南京、云南等地实地考察芦蒿先进技术。还特别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的种植专家现场指导农户种植,努力提升芦蒿产量和品质;聘请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人士前来镇内考察,结合新村镇实际情况制定可行规划。国家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之后,新村镇引入电子商务渠道进行农产品上行销售渠道拓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向小康。

新村镇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村委会”的方式,由村委会对农户用地统一管理和规划,并在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户帮助,引导农户更加科学、高效地种植芦蒿。如今镇内芦蒿种植面积6000多亩,产值达1.2亿元,带动200多户脱贫户增收致富。新村镇向着“芦蒿小镇”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阜阳市特色农产品新村芦蒿生产优势区”、“阜阳市新村镇芦蒿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于洼村“阜阳市‘百村百品’特色农产品优势村”申报获批。同时,成立阜南县芦蒿生姜种植协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相信依托芦蒿生姜协会这个大家庭,新村镇向着“芦蒿小镇”的发展目标会再迈一大步,新村镇产业发展会更好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