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发现资本市场新价值暨2020中国资本市场《财经》研究今榜发布”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论坛现场,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和首席经济学家,围绕“券商研究所的成长与未来”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的精彩观点。
回顾中国证券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从1992年以申银万国研究所成立为起点,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已经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在资本市场初建时期起步,经过早期的摸索,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崛起逐步发展,依靠扎实的研究,形成了对外输出前沿观点、对内辅助券商各项业务的发展模式。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到来,研究所的价值也正在不断提升。那么,在注册制时代下,卖方研究如何进化,如何适应未来资产管理的需求?与会嘉宾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为论坛上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和首席经济学家的精彩观点集锦: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当专业权力在手
证券分析师是专业人士,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的研究、分析,在合规的前提下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当你拥有、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知识、信息跟能力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对你的客户形成了一种权力——专业权力,从这一角度看,医生、分析师、教师等都是具有专业权力的群体。
专业权力跟行政权力比,更是一把软刀子,杀人不见血。这种权力的危害性跟隐蔽性就更强,因此,需要很严格的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最有效的约束方式就是自律和透明化监管,当你为人家理财的时候,当你为人看病的时候,当你提供教育的时候,实际上人家是把生命、把钱财托付给你,所以,你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你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怎么赢得业界的尊重,你怎么才能施加你的影响力,怎么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表率,你不是靠头衔,也不是靠你的职位,而是靠你真正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他自己解决不了的,他急需的服务,来体现你的价值。
除了要把握好这项专业权力,研究员还需要具备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即研究的独立性。现在很多研究员在写研究报告的时候,会抄袭、引用别人的观点,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但是抄完之后有没有形成你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到了什么?研究需要独立性,如果没有独立性,研究就会大打折扣。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注册制下的专业卖方研究
从2020年开始,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然对资本市场而言,核心就是注册制的推出。注册制下,卖方研究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变与不变?
首先,分享三个变化:第一,整个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正在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定价估值方面,分析师的价值是远远大于过去在核准制下的价值的,怎样客观合理的挖掘新股价值也变得更加重要。第二,在全球流动性放得比较开的大环境下,大的买方机构,其实是在进行全球视野下的核心资产配置,我们看到A股、H股和美股的联动性在明显加强,大家很关注每个赛道真正的好公司、稀缺行业、核心资产,而不是你在哪个市场上市。第三,作为一名行业研究员,在线上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来临的时候,行业分类本身也在发生巨变,很多新行业正在产生。
作为卖方的行业研究,还有很多东西是沉淀下来不变的。第一,专业为本是不会变的。第二,所有的卖方行业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机构服务的咨询业务,也就是说,你的客户是2B的,而不是2C的,在这个市场环境里,接下来有管理一千亿规模的基金经理,也有管理几百亿的,将近上千亿的私募机构,我们要做的是面对真正的机构投资人,怎么搭建你的专业服务体系。第三,作为卖方研究,本质上还是要立足于外,服务于内,要考虑怎么发挥研究业务对公司各个兄弟部门,比如投资银行线、资产管理业务线、投资条线,以及对股东单位,甚至监管机构的智囊或者价值服务的功效。
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研究员的成长之路
从研究员的角度来讲,卖方研究是证券分析师最好的一个成长路径,有两个内在的逻辑:一是做卖方研究,研究员在为机构提供服务,向这些机构投资者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自己观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专业机构学习,向专业机构了解市场的一个过程,也在不断吸取这些专业机构对市场的看法,他们的理解、他们的研究。二是做卖方研究为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也是研究员了解这些专业机构的关注点,了解他们的关切、他们的困惑的一个过程。研究员只有在不断地解决这些专业机构的关注和困惑的时候,自己才能获得提升,自己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这是研究员自我提升、自我学习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做卖方研究,这应该成为研究员主动去追求的一个模式。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院长黄付生:集中化背景下的卖方研究
无论从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还是A股上市公司交易量来看,都呈现集中化的特点。
从卖方研究的主要客户来讲,卖方研究第一大客户就是公募基金。根据我们的统计,前30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占33.1%。公募基金这一块,集中化非常严重,主要集中在前几十个基金经理的手里。
从交易量来看,现在整个A股三四千家上市公司,基本上10%的公司占一半的交易量,这个集中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未来三年是中小券商做卖方的黄金三年,也可能是最后最好的三年,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逃脱不了市场集中的命运,但是在中国来讲,任何行业,即使最传统的行业也不会像西方行业完全走向寡头垄断。但是未来三年确实对很多中小券商,包括新进入的,或者现有的,还都是最好的三年。我们的客户在急剧放大,基金规模在急剧增加,整个卖方市场空间在扩容,整个市场蛋糕在变大,在市场当中参与的卖方研究所都是受益的。
另外,整个市场的机会是结构化的,过去几年,市场机会都集中在新能源、消费等少数几个行业、少数的龙头公司,这种市场的机会和交易的机会对大券商是最有利的。未来三两年,无论是熊市还是结构性市场,只要不是过去几年那种单边的少数几个行业的牛市,对整个市场的成交量都会急剧放大,机会越来越多,专业机构对研究员的需求会急剧放大,对中小研究所的机会、研究的需求是大幅增加的。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李明明:新形势下券商研究所的队伍建设
今后资本市场的投资将呈现长期化、价值化和理性化,作为服务买方的卖方研究机构,今后的基本面研究,中长期研究,企业长期的跟踪和深度的分析,特别是总量和宏观方面的研究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怎么去做好队伍建设?
首先,在人员入口首先要做好引导,对于新入职的分析师,甚至再往前端走,对于实习生的培养,首先就要让其树立做长期研究、做基本研究的理念。我们可能以前会更喜欢招一些偏外向型的、市场销售型的分析师,在以后的环境下,我们将考虑,是不是应该更多地给那些能够坐下来潜心研究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一些更多的机会?
第二,在日常的研究管理当中,我们也要加强要求,给分析师提出一些做好长期研究、深度研究、基本研究的要求,可以以课题的形式,也可以以任务的形式给他们。 并且把这些研究在研究所层面固化和积累下来,为后续的研究夯实基础和底蕴。
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分析师在职业规划上留好出路,特别是对一些比较资深的分析师。分析师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很多分析师往往随着年龄增长,没有办法去适应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如果这样的分析师流失了是非常可惜的,应该给这些资深分析师提供一个职业规划的出路,可以组建一些专注于基础和行业研究对内服务的团队,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好地贡献他们的专业和经验,为公司创造收益。同时,也给年轻分析师以稳定的预期,让他们能够潜心、安心地坐下来好好做好他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