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代表委员热议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要抓好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钟茂初委员认为,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推进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发展后劲。

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代表委员热议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 经济日报
2021-03-05 07: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国人大代表高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要抓好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中明确,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认为,这些要求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是贯穿“十四五”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高岭代表说,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要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层面完善创新体系,有利于把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把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岭代表表示,应从统筹性、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等四个方面看待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体现。特别是要从国家层面将各方面的科技创新力量进行统筹、合理安排,避免同质化竞争,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出发,从整体上解决与科技创新相关联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精准合理规划,形成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支持创新的合力,从而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陈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中,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第一位,其中提到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前所未有。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自我突围。

如何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力量?陈宗委员认为,首先必须突出应用导向。当前,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是最迫切的需求。“揭榜挂帅”被一再强调,应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

其次,必须完善激励机制。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管理行政化方式,大胆尝试人才培养、管理和评价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病”。

同时,必须做好成果转化。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应该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发明创造变成新产品。

此外,必须加大国际交流。应鼓励各种形式的国际创新合作,更好地吸纳、用好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科创资源。

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十分正确和科学的战略安排。

黄茂兴代表认为,近年来,全球多边自由贸易投资体系遭到破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受到挑战,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特别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产业链安全带来一定风险。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黄茂兴代表建议,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基本立足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发展能力和水平,夯实我国实体经济的根基。同时,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重塑,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兴制造模式。此外,充分利用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产业配套体系的优势,着力补链、固链、强链、延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赵继: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对于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保证国民经济体系安全,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教授、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赵继表示。

赵继委员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地基还不够稳,特别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方面,部分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

赵继委员建议,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应加强产业结构和体系基础支撑。通过查找“四基”问题的重点、难点、痛点,调动各方力量,构筑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尽快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产业覆盖度等。同时,应加强资源和能力基础支撑。包括着力培养“专精特新”企业,让他们在攻克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和补短板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具有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的中小企业。

此外,还应加强技术和设施基础、制度和标准基础、政策和财政基础方面的支撑。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阎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阎志代表认为,强大国内市场基础在“大”、关键在“强”,不仅要有庞大的市场规模,而且要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供求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强劲、软硬件环境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运转畅通、与全球市场高效联通的内需市场,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强韧的市场基础和安全运行的可靠保障。

对于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阎志代表建议,应以建设好区域枢纽市场,形成商品和市场要素顺畅循环通道作为重要突破口。应引导和鼓励建设高效优质的市场交易设施。鼓励交易中心、仓储、港口、物流中心、交通综合体等市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在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交易、发展多种贸易形式。

阎志代表还建议,对中小实体商业主体在信贷、税收、社保等各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减税降费、加速“证照分离”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扶持线上转型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市场毛细血管活力,进一步畅通市场微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钟茂初: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既要千方百计释放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表示,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有效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使市场潜力转化为内需增长,对于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内生动力和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但投资后劲仍显不足,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和民间投资回升缓慢。

钟茂初委员认为,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推进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发展后劲。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企业解困,是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要帮助那些技术稳步推进、市场潜力稳步发掘、发展潜力和收益率长期可信的企业获得融资,鼓励投资者参与其中。”钟茂初委员表示。

“要鼓励与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的投资。”钟茂初委员说,比如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技术改进与结构调整投资、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产业投资等。

继续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如何推进汽车产业变革、健全现代化车企制度、激发汽车产业活力,是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思考的问题。

尹同跃代表认为,企业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拥有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风险防范与内控制度,是良好公司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公司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尹同跃代表表示,汽车产业要始终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在发动机、汽车设计和品种开发等方面不断努力,通过自主创新赢得市场主动权。具体来说,汽车产业应从三方面推进变革。

一是坚定实施变革,激发企业活力。汽车产业应以产品线为支撑点,打通研发、销售、生产等全价值链。二是拥抱时代变革,加速“新四化”。身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巨变之中,汽车产业应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三是转变客户理念,聚焦价值管理。汽车产业应理解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创新顾客价值,并逐步培养客户成为企业的粉丝。

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优化营商环境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部分涉企政策不规范,法治化保障程度还需提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存在等。

王济光委员建议,应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完善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创新涉企工作机制,理顺涉企事项服务职责。

全面规范涉企政策。在检查、清理现行涉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差距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加强企业法治保障。在知识产权保护、商事案件和企业破产、关闭、注销过程中,简化和优化处置程序,提高结案效率。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政策性与商业性相互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拓展银行抵押、质押范围,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融资服务。

(李万祥 马春阳)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