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申江海爆改北京胡同,摇身变成活力四射的新空间

来源:东方网    2021-04-12 11:16
来源: 东方网
2021-04-12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有一位青年建筑师频繁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被一条、北京卫视等媒体报道,他就是有着建筑圈胡歌美誉的新生代建筑师申江海。

从2015年起,他带领的DAGA大观建筑团队一直专注于城市更新设计项目,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设计的项目已遍及国内外30个城市,近200个项目落地,各类国际大奖也拿到手软——在不久前公布的素有“美国最具权威的国际设计大奖”之名的2020年度IDA美国国际设计大奖中,获得室内设计铜奖,此外,还荣获德国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美国Architizer A+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金奖、DFA亚洲设计奖、英国 Blueprint Awards等。短短五年间,这个新生代的建筑领军者和他带领的团队已经获得了国内外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胡同改造缘起

申江海的办公室位于北京东四的九条胡同里,在和这些胡同里的居民朝夕相处中,申江海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擅长交谈,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然而胡同局促的居住空间及狭窄的道路,迫使居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对空间进行改造。居民在胡同口的小路上,不仅停放了自行车、汽车,还放置了一些椅子,让这里成为邻里之间交流的空间。胡同里的居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日渐陈旧的胡同共同前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在申江海看来,胡同生活的和文化特点:包容、交流、轻松、接地气、人情味等,就是申江海一直所提倡的共享社区概念。建筑师要向胡同里的居民学习,学习这种对待新旧事务的态度,学习这种乐观、包容的心态,建筑空间的设计也应如此。

由此,申江海带领大观建筑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胡同改造实践,这些改造项目承载着每个业主的记忆,以及对新生活方式、新运营模式的期许。申江海用自己的设计与创意,让胡同里的建筑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新的使用者所接受。

从物理到现象——“透明胡同”系列

胡同改造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建筑与旧建筑的结合问题,以及四合院住宅中采光通风差的问题。为此,申江海将“玻璃盒子”的概念植入老建筑内,通透的玻璃幕墙能保证住宅全天的充足采光,这不仅大大提升小空间的采光效率,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弱小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同时,大面积的落地窗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既有建筑作为景观的价值感。

 

 

 

透明胡同1号:打磨厂共享际

该项目位于北京西打磨厂街,这处小院子原本是民国年间的瑞华染料行,通过大观建筑与共享际的共同探讨,这里被改造为一个围绕着共享空间展开的长租公寓。在这个三进的院子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公共区域的共享客厅、餐厅、厨房,建成之后,公共区域成为了最为吸引人的一个空间,除了空间原本的属性,这里也被当成了这条街上的一个公共客厅,各种活动、社交、休闲都可以在这里发生,赋予了老建筑无限的生机。

 

透明胡同2号:大小九之家

该项目为申江海参与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节目中所改造的一个胡同小宅。为了给家中的双胞胎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申江海将建筑的外立面全部改为玻璃幕墙,改善家里的采光,并且让室内外的界限模糊,使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接触自然。

 

透明胡同3号:透明之家

申江海再次受北京电视台《暖暖的新家》节目组的邀请,在胡同中改造一个仅有25平米的住宅。该项目中申江海将“玻璃盒子”的概念植入老建筑内,通透的玻璃幕墙能保证住宅全天候的充足采光,这不仅大大提升小空间的采光效率,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弱小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同时,大面积的落地窗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古城胡同建筑作为景观的价值感。玻璃盒子的引入,打破了封闭隔阂的同时将给不同属性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材质属性上来看,光滑剔透的玻璃盒子与古老厚重的青砖灰瓦形成强烈的新老对比,从而隐喻了历史与现代的冲突与共生。

城市更新与传播力的探讨

 

12平米别墅

项目位于北京东罗圈胡同,是申江海在四年前改造的一个仅有12平米的胡同住宅,这里紧挨着北京最中心的繁华地段。只有10平米左右的房间就是一家三口吃饭,睡觉,工作,学习的全部空间,热爱读书的业主一家存放的几万本藏书更是占用了大部分有限的房屋空间。申江海将房间中的空间进行了梳理与重新设计,空间被设计成复合可变空间,整体呈纯白色,纯净整洁。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房屋充满了书香气息,返璞归真。

 

 

 

宝钞胡同隐院

位于北京鼓楼附近的宝钞胡同隐院项目,是申江海参与湖南卫视《嗨,我的新家》节目改造的一个胡同小院。申江海在室内外大胆的使用了镜面材料,将镜面铺满了院子的地面与墙面,让整个胡同的风景随着光影的变化都尽收到这个镜面的院子里。该项目改造施工仅仅用了14天。项目一经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接受“一条”采访后,在今日头条的文章阅读量突破700万,展示量破亿。

从居住空间到共享空间——老城里的折腾

 

东四共享际

东四共享际位于北京二环里的胡同区域,项目本身为一个废弃的酱油厂,周边被北京老城区典型的灰色坡屋顶瓦房老建筑包围,沿着一条很窄的胡同巷子,不远处是段祺瑞总理府,而项目隔壁就是一些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项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四合院的院落围合文化,通过切割楼板形成的“浮游之岛”,用现代手法来阐述传统建筑文化观点。而这种内部空间切割出一个通透的中心展示空间也成为了支撑整个项目最大的特点,一个月一百场活动也让“浮游之岛”成为使用效率最高的区域。

 

南阳共享际

项目位于北京东城区南阳胡同6号,属于东城区的建筑风貌保护区。申江海受共享际的委托大观将原为汇报演出专用剧场改造为北京城一个以戏剧演出、咖啡休闲、办公、工坊、公寓为主的多功能复合空间。保留原有的艺术氛围与历史沉淀所留下的痕迹,并给空间注入新的能量,拼贴出新与旧的结合,再创出空间的辉煌,重现老剧院的艺术本色。

 

宝马X2共享际

北京前门鲜鱼口胡同里的一栋建筑,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地变革。申江海受宝马和共享际委托,把鲜鱼口老胡同里的一栋小楼翻新修整,打破以往传统办公室的模式,把车库、加油站、汽车修理厂与相同元素金属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以宝马 X2汽车为主题,共享际来负责运营的办公共享空间。与此同时,也为这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带来了新的活力。

 

前门Metalhands咖啡

项目位于北京前门的西打磨厂街,这是一条极具历史韵味的街道,且遍布各个大师的改造项目。申江海也参与了两个位于打磨厂街的改造项目,Metalhands咖啡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大部分的空间在改造后由于运营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给这条老街带来太多的人流量以及热闹的氛围。这家位于街角的Metalhands却常常是座无虚席,并且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空间,这当然也与品牌自身的运营流量属性有关,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与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这栋小楼在改造前是传统的青砖建筑,内部的木质楼梯已经楼板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失去了使用功能。改造时,申江海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建筑原本的材质与肌理,让新的新,旧的旧,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新旧对比,这种具有冲击性的对比能够让空间激起使用者与空间历史的对话。

从国际化视野和设计方法到运营者多角度考量,从到宏观以及微观角度思维碰撞到项目落地传播的真正实践,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或许并不算超前,但在国内,真正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进行实践的建筑项目却并不多。虽是少数,但这样的少数总能让人心存希望。多年来,申江海和他带领的大观团队一直不断的自我更新迭代,并没有深陷于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的设计手法,也没有形成一种特定的公司的设计风格: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设计,申江海都会从新的角度考虑与设计,带领团队在城市更新领域不断前行。只希望这样的前行者,能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更多的业主和项目,给我们的城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