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交三航局湘潭县排头回龙桥至分水较场(排较线)公路大修工程需要进行道路拓宽和弯道改直,该县分水乡旗山村的王吉祥主动填了自家池塘。对此,他不以为意:“你们不远万里来给我们修路,高兴还来不及呢。我这点付出算不得什么,今后还有要帮忙的,尽管吩咐!”
湘潭县排头回龙桥至分水较场(排较线)公路全长13.04公里,途径7个村,是近万村民进城的重要通道。在2000年的时候,由土路改成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域的交通条件,方便了人们出行,大大地促进了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年久失修,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交通事故、堵车频发,居民出行安全无法保障,改造势在必行。
“原路弯多路窄,一眼望不到头,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我们乡村经济发展的真实面貌,道阻且长。”旗山村村委员周冬秀叹了一口气。举个例子,因为道路破旧又狭窄曲折,就连入村收购农产品的也不愿来,即便来了,考虑运输成本,价格也压的很低,直接影响村民收入。
2020年10月,中交三航局建设团队对老路弯道改直、升级修整,百姓奔走相告。修路先对旧混凝土路面破拆,平整路基。“当我们凿除原有路基后,露出的全是松软的土。”项目总工胡靖记忆犹新,“这承载力显然不足,原路面塌陷,龟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胡靖当即组织技术人员立刻对路基逐一现场排查,进行弯沉试验,确定路面的整体强度。调用碎石土对原松软路基进行换填,反复检测直到承载力达到要求为止。但胡靖仍不放心,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分层压实直至检测弯沉值满足设计要求为止,绝不能有任何质量隐患。”
然而,压实路基还只是开始,削弯才是关键。“老路多急转弯,加上路面坑坑洼洼,开车就像‘过山车’一般,而且路边还没有设立广角镜和护栏,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胡靖说。
特别是分水段一处呈S形的弯道,坡陡弯急,且两边紧靠房屋,以往发生不少事故,安全隐患特别大,需降坡,调整弯道半径。但施工发现,此处土壤为砂性土,不及时防护容易造成边坡垮塌。可这里工作面狭小,不便于同时开挖和支护。
“客观情况改变不了,我们就用笨方法。”胡靖坚定地说。几经研讨后,项目团队提出“开挖一节,支护一节”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施工前,先确定好边线,然后每隔十米划分一个施工网格。施工中,在开挖一段护坡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经过三昼夜抢工,终于完成降坡取直。
然而,项目团队还未松口气,湘潭雨季来临,弯道改直施工暴露安全隐患。由于部分改直加宽路段需要开挖山体,该地域土质多是松散砂性土,雨季施工易导致山体滑坡,而原设计仅采用植草防护,风险系数大。
“必须升级防护。”项目部迅速召开对策分析会,根据现场土体和滑动面稳定情况建模,经过连续半个月测算分析,从防止山体塌方,确保施工安全考虑,决定在施工时按一比一进行二级放坡,并采用挡墙加框格骨架梁配合生态植草的防护,三管齐下杜绝安全和质量隐患。
“持续雨水会导致圆管涵基坑积水垮塌,影响后续沥青面层摊铺,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胡靖提高了嗓门。项目部立即行动,对工序逐一拆分,灵活施工。降雨小,就进行分段基坑开挖施工,并增设人手和抽水机,避免开挖过程中积水,还在基坑四周挖好临时排水设施。遭遇大雨,就进行浆砌挡墙、安装护栏等这些不受雨水影响的附属工程,减少工期损失。
得益于村民的全力配合和项目团队的努力,排较线分水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80%。由于弯道改直,行程缩短,村民们不仅不需要担心路上的安全隐患,到镇上也只需要20分钟,前往市里也比以前节约了将近半个小时。
“路修好了,进村收购农产品的车子变多了,村民们卖农产品的收入也增加了。”周冬秀激动地说。另外,由于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大大提高,许多村上的老板和外部的投资不断涌入村内。村民们有了资金,组建起枳壳种植合作社,开拓了40多亩山田;新建起养殖场,扩大了养殖规模。
整个乡村的经济就如同在这条安全、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再一次安稳又快速地前进着。(张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