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Q1研发投入比超18% 长期主义价值显现

来源:东方网    2021-05-19 09:30
来源: 东方网
2021-05-19 09: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时间5月18日,百度(NASDAQ:BIDU)发布了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一季度,百度实现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25%,创两年以来最高增速;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43亿元。其中第一季度,百度研发投入占百度营收比例超18%,同比增速达15%。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不忘企业社会责任,持续投入创造社会价值。过去一年,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曾两次提升百度ESG评级。除了在云和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外,百度助力各城市部署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实现低碳交通也同样取得积极进展。

坚定研发投入 一季度研发投入占比超18%

据财报显示,第一季度,百度研发投入占百度营收比例超18%。过去几年里,百度研发投入比例也始终保持在15%以上。

纵观全球科技公司,百度高额的研发投入也属罕见。据早前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在全球研发投入靠前的科技企业中,三星、谷歌、大众、微软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在7.2%、14.5%、5.7%、13.3%。而百度近两年的研发支出占比始终维持在15%-18%,远高于科技企业头部公司。

在国内,去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达到21.4%,研发强度位于中国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前列 。同年,百度申请人工智能专利数达9364件,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连续三年位居中国第一 。而百度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更是高达58%,其中大部分研发人员从事AI相关工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定位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高度,“战略”二字足见国家重视程度,技术创新红利凸显。

再来看百度财报,其仍在坚定、持续大规模投入在技术研发。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百度在AI技术领域投资长达十年之久,推动营销云、企业云、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能助手以及AI芯片等多个行业的创新。随着AI推动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众多前百度员工重新回归,百度同学正满怀激情的致力于智能计算,践行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的使命。”

非广告收入大幅增长 持续投入创造社会价值

百度对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已现成效,每年近两百亿的真金白银投入,正转化成了财报上各个业务板块的新看点。

第一季度,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34%,其中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70%,连续三个季度保持提速增长,AI创新业务成为拉动百度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支点。

以百度智能云为例。国际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发布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增速和营收增速在中国头部云厂商中排名第一,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一阵营。凭借AI平台为差异化,百度智能云不断深入到各类场景,带动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其中智能交通云服务发展快速。继去年与重庆开启车路协同(V2X)合作后,第一季度,Apollo又与重庆签订协议,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此外,落地城市还进一步扩展到成都。随着Apollo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场景及落地城市上的不断扩张,百度正助力城市交通向“智能交通运营商”模式发展。

智能驾驶作为百度三级增长引擎,商业化落地加速,迎来破局点。以“车、路、云、图”全栈式能力为核心,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先发优势明显。如量产自动驾驶方面,Apollo已经和10多家领先的本土和跨国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广汽集团也加入此行列,将在新车搭载Apollo自动驾驶(ASD)服务;共享无人车方面,继北京、长沙和沧州后,Apollo在上海和广州增加了共享无人车运营,并在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北京首钢公园推出共享无人车服务。另据财报显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小度车载OS已经实现了150万量前装量产搭载,2021年第一季度的搭载量是去年的两倍多。

有分析人士表示,百度非广告收入大幅增长,一方面来自于百度移动生态在线营销外的其他多元化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于百度AI新业务的营收增长。“非广告收入的增长,让百度核心营收结构更加合理、健康。”

持续的研发投入,除了给百度带来了营收上显性变化外,百度仍在践行用AI技术去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2020年,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曾两次提升百度ESG评级。除了在云和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外,百度助力各城市部署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实现低碳交通。与此同时,百度还利用技术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如维护信息环境安全,利用AI打击黑产,清理有害信息;广泛参与AI抗疫、AI寻人等行动;在物种保护领域,百度和国家地理、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组织共同合作AI物种识别的公益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