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发布长三角就业大数据:交通运输业用工需求最旺,商务司机月薪过万

来源:东方网    2021-05-21 12:10
来源: 东方网
2021-05-21 12: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一季度,在31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上,长三角地区城市在前五中占据三席。其中,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的城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位居排行榜第三名和第四名,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1.5万元大关。“钱袋子”鼓起来,离不开稳定就业的支撑。

近日,58同城发布长三角地区就业大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4月,上海、杭州、苏州为吸纳人才就业前三强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招聘需求最旺,且环比增长较快,增幅为5.34%;保安招聘环比增速最高,达到60.69%;长三角地区平均支付月薪为8272元,同比增长3.78%。

沪杭苏为吸纳就业前三强城市,交通运输业用工需求最旺

根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4月,长三角地区招聘需求前10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苏州、合肥、南京、宁波、无锡、常州、芜湖、温州;其中苏州环比增长8.34%,上海、常州环比小幅增长。不难看出,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因产业发展步伐较快,用工需求较为旺盛,其中苏州拥有世界前三的工业实力,中国第三的出口实力与全国领先的旅游实力,上述实力均需要大量人才支撑。

另外,长三角地区求职需求较为活跃的前10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合肥、温州、无锡、常州、南通。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求职与招聘需求在城市偏好方面匹配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三角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南通以优越的人才政策成功跻身求职需求前十榜单。在政策上,南通在实行零门槛落户的基础上,会分类给予人才15万到15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并且初次到南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都将享受到每月1000元-5000元的综合补贴。

从行业角度来看,2021年4月,长三角地区招聘需求活跃行业Top5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环比增长较快,增幅为5.34%。近年来,为提升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共同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江浙沪皖一直在提速,为此诞生大量就业岗位,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成为该地区招工最旺的行业。

从求职投递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4月,长三角地区求职需求前5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保安招聘需求环比增长60.69%商务司机月薪12949元

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4月,长三角地区招聘需求前10的岗位分别为普工、操作工、包装工、组装工、保安、学徒工、装卸/搬运工、物流专员/助理、快递员、仓库管理员;其中,保安招聘环比增速最高,达到60.69%;装卸/搬运工环比招聘需求也出现小幅增加,增速为8.54%。

普工是制造型企业的员工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该岗位拥有基本技能即能上岗,是劳动者实现稳就业的保障,但人员流动量也较大,因此每年用人单位都要大量招聘普工。此外,后疫情时代,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公园、商场、超市、写字楼等人流密集区域,仍需要加大管理,并实施倒班制,因此对保安岗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

从求职投递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求职需求前10的岗位分别为普工、货运司机、文员、保安、店员/营业员、商务司机、服务员、销售代表、淘宝客服、厨师/厨师长。折射出,普工岗位的求职投递量与其招聘需求呈正相关,交通运输业发达刺激了求职者对相应岗位的求职积极性。

随着经济进一步回暖,2021年4月,长三角地区平均支付月薪为8272元,同比增长3.78%。在热门岗位中,商务司机除了必备驾驶技能之外,还要遵守礼仪规范、出入商务场合,因其岗位要求较高平均支付月薪最高,达到12949元/月;销售代表、快递员和物流专员/助理平均支付月薪也超过9000元,排名靠前;普工的支付月薪同比增长最快,增长幅度为13.54%,达到7306元/月。4月正是企业开足马力促生产时期,产品流通带动了生产、销售、运输相关岗位的薪资水平的提升。

作为国民招聘大平台,58同城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发布行业招聘求职数据,从多维度解析长三角就业情况,为企业招工、人才求职提供第一手信息,也促进人才更加理性地在城市、行业、岗位间流动,深层次地发挥稳就业作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