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文称,23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五个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下一步,有关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受政策面信息叠加影响,5月24日,国内期货市场日间盘收盘多数品种下跌,黑色系品种跌幅较大。其中,铁矿石主力合约跌逾5%,热卷、线材、螺纹钢、沪铝、苯乙烯等主力合约跌逾3%。
为何一次约谈会议导致市场反应如此之大?因为这已是15天内监管层第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涨价问题。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5月19日,大宗商品价格议题仅隔一周再次登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事桌。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的确,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中下游企业承压严重、叫苦不迭,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PPI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0.9%,超过预期,而能源、有色和黑色金属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加速回升是推动PPI上行的主要动力。以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的金属铜为例,去年3月到今年5月,国内铜价从每吨35000元左右一路飙升至每吨75000元,创15年以来的新高。
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大宗商品价格短时间内过快上涨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方面,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使得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加之中下游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再叠加人工成本等压力递增,则进一步挤压了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冲击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大宗商品涨价也有可能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进而影响群众生活,对经济复苏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从要求“做好市场调节”到提出“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再到“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监管层三次表态语气逐渐严厉,笔者认为这足可见政策层面对于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视及决心。
此外,此次约谈会议也指出,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际传导因素,也有许多方面反映存在过度投机炒作行为,扰乱正常产销循环,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并再次强调了两个“不得”——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播涨价信息;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也透露出遏制大宗商品恶意炒作的政策动向。
对此,有关重点企业要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上下游行业协调发展,依法合规有序经营。有关行业协会要从有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正确履行行业自治组织职能,共同维护好行业正常市场秩序。而投资者也应该理性参与,做好风险控制,切勿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