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关于“城市科学家遗迹(足印)地图”的建议

来源:东方网    2021-05-31 16:36
来源: 东方网
2021-05-31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关于推动全国重点城市建设“城市科学家遗迹(足印)地图”暨“流动科技家精神博物馆”的建议

毛大庆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2021年5月28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中国的科学家精神是典型的时代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一个国家、城市的民众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也是国家文明水平标志。推动建设城市科学家遗迹(足印)地图和流动科学家精神博物馆,是要把城市中与科学家工作、生活相关的标志性场所进行标准化标示,做成城市科学家遗迹(足印)地图,以此记录城市的科学印迹,展示、突出城市文化中科学家的特色、科学文化的变迁,让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走进百姓的身边,让科学家故事从文字上写走近百姓的身边,在文化建设上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与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联系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形成社会热点。最后形成边际不断扩大的:“流动”科学家精神博物馆。

工作方式:先选择科学家活动丰富的试点城市,形成标准化方案与流程后再全国推广。即,首先选试点城市,梳理历史上科学家活动与城市相关场所(如旧居、办公场所、学习场所等等)的关联,用精准简洁的文字将科学家与场所的关系进行描述(生平、时代故事),形成标准化的展示牌,立于或固定于场所的明显位置,形成城市科学家遗迹(足印)地图。在此过程中,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方式和模板,逐步向全国推广。形式上为图+文,包括内容延伸的二维码。(可以学习国外诺奖得主遗迹地理标识方式)

依托资源:依托城市已有的各类名人故居、纪念馆、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医院、历史遗迹等,中国科协专职部门(如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与地方政府部门包括文明办、文旅部门、文物部门等合作,将现有城市物产中与科学家相关的部分进行标签化,以小投入盘活既有存量资产带动社会大范围的关注,把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融通起来,把城市科学家精神与城市历史关联起来,让科学家足迹鲜活起来,让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陪伴在百姓身旁,融入城市文化生活,打造文化、旅游方面的热点话题。

这项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发掘出中国科学家丰富的历史遗存,形成城市保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从另外一个维度,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建议这项工作可以做为评选文明城市的加分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