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6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时代,为“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天工程涉及的产业链条长、行业众多,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对应的“点”,所以,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这次也不例外。
首先,神舟十二号把航天技术带到了新高度,将引领和助推一批高科技企业迈向更高、更新的领域。
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是对中国前沿科技实力的检阅,相关上市公司自然会密切关注。至于比较“常规”的种子培育等试验,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日常操作”。
其次,航天科技创新发展的任何进展都将辐射到上下游及周边产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航空航天方面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培育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快航空航天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由于航天产业涉及产业链条长、行业众多,科技产业化辐射力度大。以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为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5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03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6.9%。
如果对航天产业链涉及的产业规模进行全面盘点,将是十分震撼的。许多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受到航天科技创新的影响。
第三,航天科技突破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资本市场也在源源不断地为航天产业输血。
“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对于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决策层已作出有力部署。
航天科技作为多学科特别是前沿学科的集大成者,被世界各大经济体视为争夺科技主导权的“牛耳”。当前,我国航天科技已居世界前列,且仍在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资本市场功不可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当年伟人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成为现实。我国在航天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最好注解。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如是。
(阎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