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双流答卷”

来源: 东方网
2021-07-12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川成都市双流区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双流区公园城市美景

“人城境业”融合的成都芯谷研展园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 王进

□何子蕊 朱婷

湛蓝的天空下,一架架飞机在这里起飞落下,构成了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画面。成都双流——提起这座城市,人们总会想起其西南交通枢纽的响亮名片。事实上,除了高效的航空运输能力,在这张名片背后,其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成效也同样令人惊叹。

在产业发展上,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三大产业功能区建设蓄势腾飞;在生态建设上,新建成1.5万亩空港中央公园、1.3万亩空港花田以及282公里天府绿道;在基层治理上,“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2021年,是双流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篇之年。从农业大县到全国百强区,从中国营商环境百佳试点县市到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双流的发展势能和质量在创新变革中发生着深刻变化。多引擎驱动,双流这艘前行的巨轮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高品质产业生态圈

筑牢城市发展基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第一动力。近年来,双流区积极营造科技新生态,加快发展新经济,不断培育新动能,重塑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2020年,双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如何将航空经济拓展为多元化产业园区?双流在创新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航线之下,机场周围,一个全国一流的空港商务区建设工程正在铺开。2019年起,双流区就开始规划并启动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建设,北至龙渡路,南至机场一跑道,东至环城生态公园、西航港大道,西至星空路,总规划面积为11平方公里。

一手抓旧城更新,对机场噪音区农户、老旧厂房、散乱商铺等实施整体搬迁,完成1800余亩土地搬迁工作,拆除农房552户、集体土地租用企业(商铺)286家。

一手抓新场景营造,建设双流“空港·云”,打造集规划展示、场景体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完成总面积30万平方米的空港商务展示展销综合体基础工程。2020年,双流空港商务区实现营业收入90亿元,其中龙头企业中升之星营业收入23.3亿元、时代·奥特莱斯营业收入21.9亿元,向构建“百亿级”商圈迈开了重要一步。

在双流航空经济区内,不只有飞机和旅客,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制造业核心板块,航空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绿色能源产业链条加速集聚,并按照产业功能区理念完善功能配套,开启了一场转型升级的循序渐进之路。

在距双流机场5公里的地方,一个集信息技术、核技术、航空航天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功能区正在悄然崛起。成都芯谷,一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重要极核,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10平方公里,高品质科创空间1平方公里,主要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物院深度合作,目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

对于创新产业的发展,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成都芯谷产业园就是培养“新组合”的“培养皿”。成都芯谷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部长柏锦森解释说,成都芯谷主要着重于产业生态圈的打造,包括上中下游企业整个产业链的建设,产业园不仅提供硬件上的载体空间,更是通过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帮助入驻企业成长。

记者了解到,成都芯谷按照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要求,围绕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等头部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确定细分领域,与赛迪合作编制产业规划。在芯片领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北斗系统、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芯片设计,优先发展3D、SiP、WLCSP等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在网络领域,聚焦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大数据、5G等新兴网络应用。

“目前,产业园空间载体已经竣工投运32.3万平方米,在建工程30.8万平方米。预计到2035年,成都芯谷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打造成为中国集成电路新一极。”柏锦森说。

近年来,双流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生物研发产业同样实现了腾飞式发展。

“五年前,我们拿着图纸去招商,去给别人讲规划讲未来,没人相信未来有一天真的有这么大规模的一个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陈激扬感慨道。五年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永安湖森林公园还是20世纪60年代飞播造林形成的一片马尾松。如今的天府生物城,已引进项目150个,聚集诺奖团队5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7个,引进和培育新药品种101个。

据介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建设以永安湖森林公园为生态绿心,公园围绕319亩湖城进行开发,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原始坡地及景观造型,保留松树、青冈树、桉树、竹等原始林木面积320余亩,植被覆盖面积占公园建设面积的40%,是成都城南的“天然氧吧”,被游客称为双流版“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生物城打造永安湖森林公园真正做到了“将城市建在森林中,把实验室建在花园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条吸引国药中生血制品总部及产业基地、绿叶生命科学产业园等一批重磅产业化项目,以及赛默飞联合创新实验室、川大生物医学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入驻。目前,生物城落地资金已达1100亿元,预计再过五年产业规模将达1500亿元。

聚焦“放管服”改革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汉朝以来,双流就是蜀中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商品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到现代,双流作为航空港,有着更为便利的交通地理优势,古蜀时期经济繁茂的胜景得到延续并更加辉煌。

2020年,双流区按照中央、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安排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头号工程”,致力打造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双流国际机场是双流各企业通往国际的桥梁,其庞大的运输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仅川航物流而言,其业务范围就包括各合作厂商、电商、个体用户等,涉及行业范围较广。

记者在经过严格安检后进入川航物流的库区,两万平方米的库区中,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输货品。这些货物将通过连接双流机坪的货道直接装上飞机,发往全国各地。川航物流目前有3架330型号全货机,客改货运输飞机数量也在平稳上升,未来货物运输能力将会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未来还将在冷链运输、活体动物运输方面不断更新设备、拓展市场,争取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货运服务。”川航物流党委副书记傅军说。

一流的营商环境除了高效的物流生态支撑,同时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打造“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双流区在行政审批上力求简便高效,为个人和企业材料申报审批提供便捷通道。

以企业开办为例,双流区行政审批局明确将企业开办环节从“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按照“一件事”标准整合为1个环节,实现一次性填报提交,企业开办所需提交材料精简至5件以内。通过压减企业开办耗时,实现全区范围内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以内。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企业登记2个小时内办结,印章刻制、初次申领发票2个小时内办结。

在双流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记者观察到,来办事的群众可以通过清晰明确的指示牌领取办事所需材料,在大厅内提供的休息区填写、打印材料,材料整理好后前往规定窗口办理事项,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同时,大厅内还配备有专门咨询人员答疑解惑,帮助办事群众完成事项办理。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搭建政企沟通交流平台,双流区政府还开展了“企业咖啡时”活动。每月由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作为“企业服务生”组织1次主活动,聚焦企业发展难题,确定活动主题,区领导带头请企业家喝咖啡,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自2018年9月以来,“企业咖啡时”共开展487场,收集企业诉求共计6673件,办结率99.90%,满意率98.77%。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从前,这个地方母鸡都被吵得不下蛋,附近居民完全没办法正常生活。”黄水镇云华社区居民这样描述脚下的这块土地。

位于双流机场旁的黄水镇云华社区正对飞机航线降落下方,离飞机最近处仅69米,被当地居民戏称为“可以拿着杆杆戳飞机的地方”。飞机平均每两分钟一次掠过这块土地,产生的巨大噪音令人面对面交谈都很困难。

为改善机场噪音区群众生活环境,2015年底,黄水镇启动了云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2017年1月底完成分房入住。新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涉及搬迁农户159户477人,拆旧区面积268亩,噪音区农户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居民搬迁后,这块土地被合理利用起来,成为占地面积1.17万亩的空港花田景区的一部分。开放的空港花田景区因为可以近距离观赏降落的飞机,瞬间成为网红打卡点,昔日的噪音区变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景区。

云华社区抓住这个机会,以“鲜花为底、文化为魂”为目标,探索“以旅助农、以农促旅”互动模式,因地制宜植入“观光消费+乡愁消费”场景,让辖区村民变成了老板、房东变成了股东、村庄变成了景区。

云华社区党委书记黄忠说,为了抓好从社区进入空港花田游客的“截流经济”,社区、居民、合作社通过股份量化成立“成都云华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载体平台,通过基础建设、功能改造、文化塑造、氛围营造、场景打造、业态提升,以“逛村落、游花田、拍飞机、骑宝马、看恐龙、品美食、住美宿”为主题,按照乡村美学打造“田园风、蜀都味、快节奏、慢生活”兼具的24小时消费场景,真正做到将劣势转换为优势、将困难转换为机遇。

距云华社区不远的黄甲街道一里坡社区,几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如今已经变成一个街道干净、秩序井然的新型城市社区。与云华社区的噪音污染不同,从前这里面临的更多是社区环境治理问题。“两项改革”后,一里坡社区从涉农社区调整为城市社区,幅员面积5.488平方公里,有征地拆迁面积2334.58亩,拆迁农户455户1464人。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新城市社区,一里坡社区曾经面临新型市民多、公共服务欠账多、矛盾问题多“三多”难题,以及环境脏乱、治理散乱、秩序混乱“三乱”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2017年以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协作共抓、发展协作共享、场景协作共营、秩序协作共治,初步构建了协作共享式社区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由“乱”到“治”再到“好”,变成了党建强、人心齐、环境美、治理优的善美社区。

“居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区,生活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在物管费缴纳、社区环境维护上都不积极。”双流区委社治委副主任张鹏说,在区委和街道等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创新实施了多项举措,其中“善美菜园”的建立对提升社区管理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社区将拆迁后的闲置土地进行划分,通过抽签方式分给社区居民,居民获得抽签资格需要先缴纳物业管理费并履行社区分给自己的义务。这样一来,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习惯也慢慢得以改变。

除了社区环境问题,当前,几乎所有由涉农社区转型的城市社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居民失去土地,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为了促进居民就业,一里坡社区组织开展“周四就业赶场”活动,每到周四,社区对接的附近厂家来到社区招工。“一场活动能够提供数百个岗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就业率。”一里坡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社区还专门设立“妇女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培养了多个项目,居家女性可以通过手工针织、玩偶制作等方式每月获得1500元~2000元的收入。正是这些就业措施的实施,让居民真正扎根城市、融入街道社区。

“人城境业”高度融合

打造公园城市标杆

阳光洒满郁郁葱葱的树叶,斑驳的树影落在地上,随风摇曳……美丽的公园里,人们或跑步,或跳舞,或乘凉,或嬉戏,皆是一片自在景象。

这里是空港中央公园,绿树、草坪、湖泊,干净整洁,充满生机。像这样的公园,在双流随处可见。

近年来,双流区为了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空港公园城市,不断推动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锦江绿道建设,以绿道为脉串联全域绿色空间体系,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82公里。除此之外,还着力夯实生态本底,精心雕琢航空大地景观,打造沿湖、沿河、沿交通要道生态绿廊,快速推进成都环城生态公园、锦江绿道、怡心湖、江安河生态绿廊等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底,建成区范围园林绿地面积4807公顷、公园绿地917公顷,绿地率达40.88%、绿化覆盖率达49.05%。

建设如此大规模的生态工程,绝非一日之功。1998年,双流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双流规划史上首张城市发展规划图,初见“十字型”绿色地带的影子。2007年,8000亩十字型“五湖四海”公园出现在世人面前,拉开了双流公园建设的全新序幕。

随着白河沿线芙蓉海、凤舞湖等人工湖泊相继建成,艺术公园、中心公园、运动公园等市政公园陆续落成,“五湖四海”公园群的建成刷新了人们对公园的认知,到公园散步、到绿道跑步逐渐成为双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近年来,双流在完善城市“四级规划体系”中,将“十字型”公园规划升级优化为“井字型”生态骨架,将东片区“五湖四海”公园和西片区杨柳河公园纳入空港中央公园的整体建设中,公园城市建设更加完善。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双流居民,不论住在哪个地方,出门十分钟就能走到公园,打造一个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双流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以此为出发点,公园园区将“绣花精神”用于公共空间微更新,建设漫步空间、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小而美”“精而优”的公共空间,用美学雕琢绿地小品,用设计点亮小道林荫,打造小尺度街区、人性化空间,让每个社区单元与市井生活、良好生态融合发展,让每个社区单元成为多元体验的社区生活微场景。

“山光两道分清锁,水色双流划绿塍。”这是川西夫子刘沅笔下的双流美景。千年广都沃土不仅养育了一方山水,更孕育了秀丽的公园景观。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双流“推窗可见绿道蓝网、开门即是草树云山”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本文配图由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提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