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汇融合,数字经济呈现出历史性加速发展态势。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说,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数字化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青海:跑出“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度
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气候冷凉干燥,清洁能源、锂资源储备丰富,符合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标准,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搭上发展数字经济的快车,青海紧抓机遇,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培育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阿里巴巴入驻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青海电力大数据平台、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青海旅游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上线运行,藏文手写输入法和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取得实质突破。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快速复苏、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5月,青海省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数据中心正式上线。这个坐落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数据中心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随着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青海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基于降低运行成本的考虑,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企业将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迁往温度较低、电价较便宜的区域已成为趋势。青海乘势而上,发挥比较优势,青海大力争取一系列算力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当地。
在本届青洽会的主会场——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的数字经济馆,青海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典型案例和潜力前景一一呈现。
其中,作为青海“四种经济形态引领”之一的平台经济代表,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致力于打造以省级储备粮、全国贸易粮以及全体系动物蛋白为主,涵盖青海特色农产品的全国大宗现货交易平台,是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在探索粮食以及动物蛋白交易工作方面的业务创新和示范引领。
盐湖钾肥生产“数字化”工厂也是青海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典型案例之一。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盐湖股份利用资源类企业优势及促进战略性盐湖资源的绿色循环、高效利用平台,从线性序列式的供应链运营模式转变为互联互通的开放式供应链体系,推动企业智慧转型。其中,青海盐湖元通钾肥有限公司作为盐湖股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应用示范基地,紧密依托盐湖钾肥生产工艺及技术专利,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共享和工业技术软件化,建设“数字化工厂,形成了盐湖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完整闭环,打造了盐湖钾肥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大大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解决了核心工艺智能控制。
电商助力高原农牧区乡村振兴
在搜索引擎中敲入“达玉部落”这一关键词,除了达玉部落的官方网站,在豆瓣、新浪博客等多个网站的游记、视频、图片等内容数以万计。互联网上的有效传播,给地处高原的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来了不俗的业绩。对此,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洛桑尖措说,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旅游业,效果令人振奋,这应该也是未来旅游营销的主要平台。
从等客人上门和口口相传到建立官网、开设淘宝店后,如今达玉部落的更多客人是慕名而来,从网络下单后直奔青海湖边。同时,当互联网走进高原牧区,“触网”让特色农畜产品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在本届青洽会主会场展馆——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门前的户外广场上,青海日报首次与旗下西海都市报、青海法制报、青报商城等新媒集体出动,举行“公益助农直播带货”活动。现场各位主播们正在热情的向买家介绍青海农特产品,来自我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兴海县、共和县、天峻县、大柴旦等地的大批特色好物上线销售,现场还有商品试吃、商品体验、秒杀优惠等环节,让观众在买买买的同时,体会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届青洽会设立了5G现场直播“嗨购”,助力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洽会开幕当天,5G现场直播“嗨购”展区的两场直播在4个小时成交22420单,成交额达到153760元,总访客量近13万人次。
拒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年初,青海省自2015年全面启动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以来,累计为农牧区开展电商培训9万余人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线上销售2115万元,实现网络零售额9亿元、农产品上行近4亿元,带动就业2800多人,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带动,探索出了“党建+电商+社交”电商扶贫新模式。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独立电商运营店铺1282个,开通村集体店铺14个。截至今年年初,甘德县已导入网络销售产品69款,促进村集体增收11553元,促进贫困户增收26282元。
借助大数据守好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是数据量大、来源丰富、种类多样,如果能够做到高效采集、计算和处理,就可以帮助优化生态决策,最终实现智能化决策,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为生态评估提供科学精准支撑。
基于这样的认识,青海“生态之窗”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在我省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等生态功能区内选取了多个观测点位,建立了网络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作为青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补充手段,已实现近距离观测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生态之窗”环保云建设完成,青海省形成集环境质量监测与质控、信息实时发布及预测预警,污染源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决策指挥系统、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服务平台、生态保护红线-遥感数据服务门户系统、核与辐射监测调度平台于一体的环境监管综合信息化平台,完成环境信息化基础资源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模式转变。
今年3月,青海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正式通过技术验收。据介绍,这一项目的建成将为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也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分析能力水平、预警预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