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稳步推进 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以来,累计成交额已超过3.5亿元人民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稳步推进 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8-18 16: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8-18 16: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以来,累计成交额已超过3.5亿元人民币。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18日指出,下一步将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的活跃度。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中国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制度创新和重要政策工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410.40万吨,累计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下同),全天成交均价每吨51.23元。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8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001吨,收盘价每吨51.76元,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1.49%。截至8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702.5万吨,累计成交额3.55亿元。

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当日的成交额占近一个月以来总交易额的一半以上。“交易规模总体上比较正常,但交易量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因为市场刚刚开始,有部分企业还在开设账户的过程中。今后几个月,整体交易量应该还会提升。

“发电行业率先试水,但将来发电行业绝不会是‘一枝独秀’”,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目前,结合国家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建材、航空、石化、化工、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与核查工作,在这些行业中有着较为扎实的数据基础。

赖晓明表示,从全国碳市场开市一个月的运行情况看,在市场培育和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

黄润秋表示,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虽然有多年的试点基础,但对于全社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审慎稳妥”,黄润秋说。

黄润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同时,强化市场管理,加强碳排放数据的质量管理,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已经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阮煜琳)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