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既是社会改革时期的杰出者,更是社会建设时期的领头羊。时代更迭,每一时期的劳模都具有共通的社会共性与迥异的时代个性,社会共性在于劳模肩负的责任感、精神及其职业道德,始终代表着特定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昂扬向上的榜样力量。而时代个性,则更多地体现于不同时代所赋予的不同责任、标定与当代局限。因此,每一个时代所产生出的劳模,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空中楼阁”现象,即存活于人们头脑中,远离日常生活。
虽然劳动模范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经常被要求起先锋模范作用,但究竟什么是劳动模范作用,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很多劳模无从知晓,只是简单的做好本职工作。劳动模范综合素质与新时代劳动模范作用的要求不适应。业务素质紧紧只是停留在基本技能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还缺乏奉献精神,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只是肯吃苦,责任感、使命感淡薄,谈及奉献,发挥辐射作用却是少之又少。
深究其根源,可发觉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制约:首先,对自身劳模的身份角色定位模糊。人作为结构性环境下的产物,具有多重角色与身份认知。劳模仅是劳模个体或群体诸多角色与身份中的一种,如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未能准确定位与及时摆正,则会造成劳模个体“公私难循”、“是非难辨”。其次,对自身劳模的功能发挥与榜样引领的认识不足。先锋模范作为劳模的标定功能,却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流于形式,未被诸劳模所领会和感知,表现出仅知“爱岗”却未知“敬业”,故无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综合素质与精神实质均有待提升。劳模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两方面上,思想上较滞后、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惯囿于传统的模式与方法。业务素质上仅悉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水平不强、实干稍欠。精神实质则表现在难以秉持我党在艰苦创业时期的肯吃苦、乐奉献、强责任的奉献精神。最后是劳模管理培养制度不健全,评选后期缺乏衔接式管理。因此,如何发挥好劳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共同发展,进一步摒除“空中楼阁”现象,则值得我们深思。
以下新时代劳模个案通过“传、帮、带”的工作机制为我们摒除上述现象提供了切实的在地化实践与经验研究案例:
所谓“传”即对内精益求精,对外言传身教,重在传授与传承。譬如工人劳模,在技能技术上追求99%到99.99%的零点距离,在人才培养上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如我们的钳工劳模陆国雄,7年前来到了产业一线,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精益求精,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仅2年时间就掌握了熔炼分厂冶炼机械设备维修技能,成为能独立开展检修作业的业务骨干。成为多面手的他继而担任了分厂钳工组的组长,实现了从一名学徒到班组长的转变。期间极为重视组员间技术的互通有无,逐渐形成以师带徒为抓手,以比代培、以考代训为模式的培养体系。同时为充分消化分厂外委检修项目,依次完成了余热发电、电炉冷却塔减速机更换与离线破碎导雨槽制作安装等工作,累计节约外委检修费用240余万元,切实实现了降本增效、提效增收。
所谓“帮”即无私无我,不计得失,重在帮助与奉献。疫情阻击战既是一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病毒攻坚战,同时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医护战场。时任疾控中心主任的张洁,在疫情开始之时,她是防控“先锋号”。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制定防控方案、召开疫情防控动员会、要求各项工作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在疫情高发期间,她是医院和群众的“双桥梁”。率领疾控中心全体人员处于全员战备状态。在疫情防控队伍中,她是“安心丸”。“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别人”是张洁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国、大家面前,舍“小家”而顾“大家”,舍己为人、不计得失。
所谓“带”即以己带人,以技助人,重在带动与带领。西翥街道大村苦葛箐居民小组现有住户42户158人,其中未参与农事劳作人员占比50.6%,实际居家务农人员占比49.4%。加之交通不便、农业发展模式滞后,成为区内较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在此背景下,帅小梅作为一名民家妇女,勇担起带动小组农户发家致富的重责。先行成立了五华区祥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全体农户加入合作社。当吹响新一轮精准扶贫号角时,她积极转变致富思路,带领农户种植鲜食玉米,开创了“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的模式,即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合作社统一管理,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以自销+统销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更为重要地在于鼓舞了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上个案,不仅为我们完美诠释了劳模作为一种榜样引领的象征符号,更为我们凝结出以下经验:首先,劳模需树立正确的劳模观,习于将劳模的身份与角色置于首位,时刻牢记劳模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加强劳模个体或群体对劳模的功能与能量的再认识。建立健全劳模管理和培养机制,拓宽劳模发挥余热与能量的途径与平台,将劳模的先锋模范作用纵向扩展到全社会。最后,还需定期举行新型技术与方法的引进培训,提升劳模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加强劳模的精神内涵升华,时刻以昂扬积极的斗志投入到国家的新时代建设当中去。相信如此定能摒除“空中楼阁”现象,使劳模切实发挥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职工群众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形成社会全面、正能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