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调查数据”如何自说自话

在国际舞台上,基于调查数据的报告,其最主要问题,往往并非是调查技术本身,而是立场问题。事实上,即便这17个被调查的发达经济体大部分人对中国抱有负面评判,也并不影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对中国抱有正面观感。

看“调查数据”如何自说自话

来源:经济日报    2021-09-14 05:14
来源: 经济日报
2021-09-14 05: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国际舞台上,基于调查数据的报告,其最主要问题,往往并非是调查技术本身,而是立场问题。有目的地寻找数据来支持自己的预设观点,是一个极为隐蔽却常常存在的现象。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其实就是数据使用者原本就想说出的话。

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一轮有关中国的民调为例,它的调查对象是17个所谓经济发达体。这项调查冠以“全球态度调查”,结论是“大多数人对中国抱有负面观感”。把17个所谓经济发达体的调查结果当成“全球的”“国际的”调查结论,这是拙劣的以偏概全。

事实上,即便这17个被调查的发达经济体大部分人对中国抱有负面评判,也并不影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对中国抱有正面观感。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7届会议为证,加拿大集结了44个国家发表声明指责中国新疆人权问题。而皮尤研究中心的17个调查对象中有13个赫然在列。与之相对,共有69国联署共同发言,加上以单独发言、联合致函等方式支持中国的20多个国家,90多国在人权理事会上发出了正义的声音。由此可见,世界是多元化的,敢于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独立、客观声音的国家在增多,对中国持正向态度的国家也在增多。

因此,在引用、使用调查数据进行观点阐述时,要保持客观科学的调查素养,切勿以偏概全。如果想得到“全球的”“国际的”调查结论,调查对象必须要包括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仅以某些所谓的发达经济体来代表“全球”“国际”,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

某些西方媒体常年抹黑中国造就了这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数据的选择和列示,可以展现诱导性,是带有立场的。数据本身不会说话,但报道者通过数据暗示了其想说的话。人们交流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数据本身。因果关系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类信息。因此数据需要被分析,但这样的分析就留下了被扭曲的空间。

总之,一个报告的调查行为可以是真实的,但由于具有明显诱导性和预设立场,得出的结论未必真实。数据不是万能的,全面、客观地选择研究样本,加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才是正道。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