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犀牛日:在长隆相遇“灵犀”

来源:东方网    2021-09-23 10:05
来源: 东方网
2021-09-23 10: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说起犀牛,大家可能联想到的都是非洲大陆水塘边的那个大个子,其实历史上它们在中国也曾有分布。

“神兽灵犀”在中国的消亡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故称“灵犀”;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那首著名的《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京剧有一出经典曲目叫《通天犀》;还有震慑洪水的神兽“镇水铁犀”……通过文艺作品,中国人给犀牛的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然而在现实中,犀牛角被人们入药,犀牛皮则作为军队铠甲的原料,加上人们对森林的蚕食与破坏、气候的变化等等原因,犀牛逐渐在中国人心里变成了模糊的记忆,只有当年的雕塑、青铜器、诗歌、传说保留了下来。

被虎视眈眈的犀牛角

不光在中国,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犀牛仍在经受厄运, 2015年法国图瓦里动物园里,一头南白犀牛头中3枪,随后嫌疑犯用一把类似电锯的工具,锯下了这头犀牛的犀牛角,逃之夭夭。有数据统计显示,从2008年都2016年,八年间南非被杀害的犀牛就达到了6102只,它们都被割下犀牛角,甚至是半张脸,销往世界各地,成为所谓“名贵”的药材和身份的象征。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人类就把一个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万年的物种推向了灭绝边缘。

  保护犀牛长隆在行动

长隆集团从1997年开始攻关珍稀食草类野生动物保育繁育技术,并在长隆野生动物研究中心专设了草食类研究分中心,不断完善犀牛的人工饲养与繁殖技术,建立了一整套从环境构筑、营养与饲料、人工繁殖、辅助育幼、健康与疾病控制的技术体系。比如在犀牛幼崽期,通过医疗训练、人工辅助采奶等手段,让出生后不能采食到母乳的犀牛幼仔吃上了母乳,得以正常发育。在犀牛成长期,扩大犀牛的活动范围、提升犀牛的爬跨能力等等。

通过科研团队的研究与实践,近些年,长隆在引进部分犀牛种群的基础上,成功繁育了白犀牛十头、黑犀牛九头,保育了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在内的国内最大犀牛种群,而且每年种群数量都有增长,为保存物种基因做出了重大努力,也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基因保存提供重要的支持。

未来,长隆将不断提升动物营养与保育的科研水平,保证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全球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科普作出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