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教育”论坛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论坛以“合作共赢,推动数字教育创新发展”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协办。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杭元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论坛并致辞。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任萍萍受邀参加论坛,并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及副厅长王建平、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总干事卡罗琳·怀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吕赐杰等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未来。
在谈到“教育均衡与数字鸿沟”相关话题时,任萍萍表示:总的来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她认为:“从长远来看,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正在助力缩小教育数字鸿沟。”
这个观点来源于实践。
第一,有限的课堂,正在更加灵动、充实、高效。从当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借助人工智能等新设备、新产品、新方法,靠教师可以收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作业信息、考试情况等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借助这些数据和后台的算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图谱。
基于此,系统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可以提供不一样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把课堂教学的效果做到最好。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各类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教育减负增效就有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这对于缩小教育数字鸿沟是有显著意义的。
第二,课堂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老师们也可以在同一平台做教研活动,共同学习和成长。比如,科大讯飞“三个课堂”让乡村孩子同样可以上城市名师的课程,并与之互动,乡村教育的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任萍萍表示,教育数字鸿沟背后,有发展不均衡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当然,短期来看,不可否认,数字鸿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企业,科大讯飞正在努力通过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进步去逐步缩小鸿沟,助力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