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载磨一“剑”,在航天装备线上“耕耘”的“全国技术能手”夏滨

来源:东方网    2021-10-11 14:28
来源: 东方网
2021-10-11 14: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南京的夏日到处充斥着蝉鸣声,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南京晨光集团公司静谧的厂区里,矗立着一排排高大的厂房,厂房内,透过一排排沉重的机器,会看见一名身高一米八几的装配工,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中的零件,这位装配工就是刚刚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夏滨。此刻在他手中的零件,将经过装配、测量、试装等工序后,成为航天飞行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信念坚定、精益求精的“拼命三郎”

每天,伴随着军号声的响起,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南京晨光集团公司十八分厂生产班组长夏滨,就会带领着他的班组成员紧张而有序的投入到产品的装配工作当中。“大家知道,咱们的产品装配精密复杂、难度高、责任重。但这其中,我们头部装配又属于精密中的精密,复杂中的复杂。”这是夏滨每周一在晨会上都会强调的内容。在工作33年的时间里,他深知责任心对做好工作十分重要,这是航天人的一种情怀,也是航天人的价值所在。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7年前,当夏滨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的那天起,他就从未忘记对组织的铮铮誓言。作为航天人,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夏滨将“双岗三检”制、“三清三防”、“防多余物”法等质量控制理念和手段深深地总结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经他安装装配的试验产品,无一起质量问题引起失利,做到百分百质量可靠。

去年,疫情发展的严峻态势碰上了国家某重大项目批生产任务,在当时,夏滨所在的班组,为了保证时间节点,不让自己负责的工作成为完成国家任务的“卡脖子”环节,带领全体班组成员克服产品状态变化复杂、齐套时序不齐等困难因素,那段时间“上班早、下班晚,对他来说是常态。”与夏滨共事十余年的班组长童喆说,“只要是他涉及的工作,一点点不到位,他都会与工作‘死磕到底’。”

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追梦者”

“想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离不开永不止步的创新。”这是每年夏滨与新员工说得最多的话。

一次,由班组承担的某个精密装配紧急任务,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需要班组配合设计人员将装备工作进行优化。夏滨敏锐地发现某部“L”形卡子可能在后续总成时与重要部件间隙过小,从而产生挤压风险的风向,存在无法满足设计图纸间隙要求的可能,为本就紧张的任务增添时间。在他的提议下,经过反复试装,最终设计和工艺人员印证了该推断,并调整此处“L”形卡子的安装位置。这一举动既满足了设计要求,也避免了后续批生产中此处发生质量问题或大批量返工,为该航天产品生产任务的完成规避了风险。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夏滨还积极投入到智能装配生产线建设中,由他参与某重点航天产品智能产线首批攻关基本完成。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他敢于科学突破原有生产模式,在智能化团队的统一指挥下,使用智能生产设备进行试生产,主动参与生产线工艺设备设计任务书的编制,为推动智能产线建设,从使用人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丰富完善了技术要求。

如今,已有33年装备工作经验的夏滨,凭借着甘于奉献、善于学习、锐意创新等特点,先后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等诸多奖项及荣誉。现在的夏滨正全力以赴将数字化新技术运用到产品装配转型升级中,“我将继续以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党员初心、牢记航天使命,在探索星辰大海的新征途中,磨砺信仰、锤炼技能,持之以恒地一往无前,为加快国防现代化现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夏滨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