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走进震泽镇大船港村的长稻场自然村,一幅苏式园林美景图就映入眼帘。大船港村靠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如果说震泽被称作吴江的“西横头”,那么大船港就是“西横头”里的“西横头”。就在这个震泽镇的经济强村里,坐落着一个名叫“长稻场”的自然村,正借着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努力把“世外桃源”变成现实模样。
美美与共,私家后院变身共享花园
“把园林搬进别墅,把别墅当作园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长稻场自然村的村民贝学良表示,源于对苏式园林的喜爱,他在2018年底准备翻建农村老宅时,就把别墅设计成了苏式园林的模样。受其影响,贝学良的弟弟也统一了自家建筑的风格,长稻场一隅成为了精致典雅的苏氏园林建筑。
园林式别墅即将完工,梦想快要成真了,贝学良却闷闷不乐。“虽然我们这个角落很漂亮,看到的人也个个称赞,但我总觉得这也不搭、那也不配。”在他看来,长稻场自然村虽然面积不大、户数不多,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违章建筑,再加上每户人家的风格不统一,这与他理想中的美丽乡村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贝学良兄弟俩,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在村里也相当有威望。为了让长稻场自然村更美丽、更宜居,兄弟俩带头响应人居环境整治的号召,帮助村两委动员村庄内的农户进行房屋苏式化改造,统一村庄风格。“我自家的小花园也是开放式的,美丽的事物要共享才有意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被他的气度和格局所折服,其他村民也都相当积极。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老百姓如果能自发参与其中,效果要比全部由村里牵头好得多。”大船港村党委书记任雪华表示,在长稻场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中,村委只负责道路硬化、雨污分流、三线入地、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多细节都是由村民自发规划、建设,大概11月中旬,长稻场自然村苏式园林的风貌就将完美呈现。
重塑记忆,怀旧情怀升腾新的希冀
“原来震泽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蚕,我们长稻场也不例外。”村庄整体美起来了,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贝学良兄弟俩又动起了原先村里养蚕蚕房的脑筋。破败不堪的蚕房,留着影响整体美观,拆了又觉得丢失了童年记忆,于是他们又主动与村委商量,由他们出资修建后归集体使用。
如今大伙儿都不养蚕了,蚕房修建完派什么用场呢?在长稻场村民们集思广益下,一座叫“倍旺阁”的农耕文化陈列馆诞生了。蓑衣斗笠、板凳木桶、雕花古床……这些充满了怀旧气息的老物件被规整在馆内,再现了农耕文化的场景,重塑了旧时乡村的记忆,也深化了乡村的内涵。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老物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却牢牢扎根于我们的脑海里,记载着过去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尽管沉浮商海已久,贝学良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依旧充满了感情。“假山凉亭都是花钱就能再造的,但是村里的很多古树,是花钱也买不来的,是我们长稻场的‘宝贝’。”他表示,在村庄建设提升中,这些旧物、古树都被保护利用起来,成为了村里靓丽的风景线。
产业兴旺,农旅融合探路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受谢家路的启发,长稻场的村民们也跃跃欲试,试图探索一条农旅融合之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的人气与活力。“长稻场自然村的先天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原先就有承包出去的果园,有办农家乐、建采摘园的良好基础。”任雪华表示,长稻场的村民们很有想法,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美起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让村庄富起来。
“我们设想搞个共享农庄,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入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贝学良从事酒店餐饮业多年,在这方面颇有经验。“我经常看到村里的老年人种了菜还要背到镇上去卖,如果我们的共享农庄成了,一方面可以解决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另外一方面大家种的菜也能直接供给农庄,可谓一举两得。”
在贝学良弟弟的园林别墅里,内部已经按照高端民宿的格局装修完毕。“我弟弟在外面经商,平时回来的也比较少,房子空闲着实浪费,还不如打造成一处民宿,平时出租、过年享受、未来养老。”贝学良坦言,如今长稻场还在农旅融合的探索阶段,吸引不到大的开发商来,但是他们可以带头先做。
“谢家路自然村是我们震泽镇乡村振兴的模板,对我们长稻场自然村也很有借鉴意义。”任雪华表示,接下来村委也将充分团结百姓力量、凝聚百姓智慧,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不断提升百姓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