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费背后的“冷科技”:联想温水水冷技术助攻数据中心“降温”

来源: 东方网
2021-11-12 11: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又一年“双11”落下帷幕, 截至11月11日0点45分,已有411个去年成交额过百万的中小品牌,今年销售额突破千万;更有40个去年双11成交额千万级的品牌,在今年双11成交额突破了1亿元大关。在流畅的商品浏览、个性化的商品推荐、“秒杀”拼手速的购物体验、“当日达”、“次日达”的物流配送服务,不断攀升的成交量背后,是默默耕耘在电商平台背后的数据中心,马不停蹄对大数据的计算、分析、处理与分发。

电商和物流平台上产生的海量大数据,需要经过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数据中心提供的算力支持,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数据中心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基建”,是算力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智能化时代的生产力工具。然而,承载、处理着大量数据的数据中心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大户。

作为算力的载体,我国数据中心的电量消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用电总量的2%左右,每年消耗超过2000亿千瓦时的能源,年排放超过1.08亿吨的二氧化碳和5万吨的污染物。受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以及芯片功率增长的影响,未来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仍将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国的数据中心一年要用掉相当于两个半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一座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就可以超过30万人口的城市。预计到2023年,全国数据中心的总碳排放将达到1.63亿吨。

2021年7月,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60%以上,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1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当下,算力的爆发也对设备的功耗及热密度提出了空前挑战,数据中心散热方面的优化必然会成为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瓶颈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兼顾减碳与效能提升的黑科技神助攻来了——联想自主研发的温水水冷技术。经这项技术加持的高性能计算在算力提升20倍的同时,能耗却比以往降低了42%。所谓“温水水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温水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进行散热。之所以采用温水来降温,是联想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认为,当水温达到50℃的时候,将为数据中心节约大量的能源,提升使用效率,节省电费开支,从而获得最佳的能耗比和经济效用,这样服务器的水冷循环系统将实现全年自然冷却,大幅降低数据中心PUE值。

联想温水水冷技术汇聚了材料学、微生物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科研结晶,目前已经成为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最可靠与可行的方案之一。与普通的风冷系统PUE2.0相比,联想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可以做到1.2甚至1.1以内,即1度电用于计算,只要0.1度电或者是0.2度电用于散热,能源再利用效率ERE更是达到了业界领先。温水水冷技术通过减少对空调和散热器的需求,可节约40%以上的能耗成本,热量还可以循环利用,给机房、社区加热,同时噪音也比风冷低很多。如果在冬季,还可以利用余热为楼宇供暖,进一步节省其他能耗。

这份技术不仅仅助攻了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的卓越表现,承担冬奥会气象保障任务的北京市气象局也采用了联想温水水冷技术支撑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来确保冬奥会精准的气象预报。据悉,为了实现冬奥会赛事服务史上的最高标准的气象预报——精确到分钟级和百米级,联想为北京气象局搭建了800台高性能计算系统,满足了7*24小时无休的天气、气候及环境气象业务应用需求,兼顾试验和业务研发的应用需求,实现了气象预报的大升级。

作为国内最早投身ESG实践的企业,联想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做低碳转型的先行者与技术赋能者。从2007年开始,联想开始在联想台式机、笔记本、显示器、服务器等产品上全线应用废旧塑料再生技术,总计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相当于种300多万棵树;在绿色包装方面,自2008年以来,联想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减少包装材料用量3,100吨。联想的低温锡膏技术已经实现在PC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可节省高达35%的碳排放,实现年度节约碳排放1087吨。

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逐步实现数据中心“碳中和”目标,联想集团正以科学的方法,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助力“净零”未来的实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