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唤醒“中华国饼”新活力

来源: 东方网
2021-11-16 16: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桃酥,堪称老少皆宜的中华国饼。作为传承百年的中式点心,虽然遍地开花,却少有集大成者。而在今年十月的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现场,全国各地数万人为一块桃酥蜂拥而至,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南宁、无锡、徐州、南通、常州等230多家泸溪河门店前大排长龙,一酥难求。

打破传统印象,呈现桃酥新形象

泸溪河,来自中国桃酥之乡鹰潭,创始人黄进从小受传统中式糕点文化的熏陶,并暗暗立志,要让更多人吃到好桃酥。从小店到大店,从区域到全国,这是泸溪河不变的初心。

泸溪河自2020年打造第一届桃酥节,至今已延续两年,引起众多消费者参与关注。

作为新中式点心品类的第一个固定节日,泸溪河桃酥节试图打破大众对传统桃酥甜腻、重油的刻板印象。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打造独具泸溪河特色的招牌桃酥,凭借更好口感、更健康的全新体验,不断加深消费者对桃酥这一品类的认知标准,进而传递对泸溪河的整体品牌形象认知。

新桃酥有节日,泸溪河显真功:

泸溪河每开一家店,必火一座城,天天排队,年年火爆,网红达人都在打卡的国民糕点,男女老少日常购入的点心品牌之一。其中的招牌桃酥更是备受男女老少的追捧。

作为新中式糕点的领导者,泸溪河遵循古法,坚守品质为先,用心做好每一块桃酥;作为创新的开拓者,泸溪河产品不断升级、创新,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以“天下桃酥,唯渣不破”为概念打造,结合桃酥酥到掉“渣”的特点,致力于打造一个口味创新、视觉创新、玩法创新的“三创新”桃酥节,通过桃酥重新定义新中式糕点,让年轻人爱上桃酥,爱上中式糕点,引领国潮糕点新食尚。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通过对原料口味、包装设计、消费场景等方面精益求精,重新焕发国饼桃酥大单品的活力。

·创新口味年轻化:

在口味上,泸溪河桃酥年年升级创新,第二届桃酥节在传承经典原味桃酥、坚持选用优质原料的基础上,融入时下年轻人喜欢的食材,口感更加丰富的同时,兼顾了甜咸党不同需求,更加注重年轻人的个性化、多元化追求。

今年热销的奶油坚果桃小酥、椒麻火腿桃小酥,通过精选优质原料,控制糖分和油、添加坚果、火腿等,更加注重健康营养概念。口感上,比起普通的桃酥,两款新口味桃酥更加酥松香浓,一碰就满手掉“渣”!酥到掉渣、渣到上头的独特口感,也让更多不爱吃桃酥的年轻人喜欢上桃酥。

·消费场景多元化:

传统中式点心的消费场景有限,而随着聚会、出游等休闲活动的与日俱增,新中式点心的消费场景日趋多元化,配合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的新桃酥产品更加精致小巧,把桃酥做小,三两口一个,像吃零食一样;同时采用独立包装设计,进行零食化改造。

区别于传统节日礼盒,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新推出的万物复酥四季礼盒、桃酥经典礼盒、食乐至上下午茶礼盒,满足年轻一代对新中式点心消费的日常化,将其消费场景延伸到日常的下午茶、伴手礼等“轻”礼盒社交场景,满足送礼的多元需求。

·新国风文化赋能:

致敬经典,传承创新,泸溪河将新国风融入礼盒的设计,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与潮流元素的结合,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的礼盒,凭借高颜值、俏皮不失国风的包装设计、品牌色系的铁罐造型,突破了以往呆板的中式糕点印象,体现满满仪式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价值。

在泸溪河第二届桃酥节推出的食乐至上下午茶礼盒引今据典,别出心裁地将中国茶点文化与老子得闲食乐场景引入礼盒设计中,真正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下午茶。泸溪河通过品牌定位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赋予品牌文化价值,让品牌成为中国点心文化的代言人,泸溪河卖的不仅是点心,也是文化。

·线上线下同联动:

年轻消费群体购买行为集中于线上,但线下仍占销售额大头,尤其是新中点烘焙行业。这次第二届桃酥节,泸溪河线下发力的同时,联合大众点评、口碑等线上平台发起“0.66元抢酥行动”引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第二届桃酥节抢酥活动7天时间里,就有10万片新品桃酥售出。泸溪河通过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不断开展产品“节”文化,实现1+1大于2的传播效果。

  坚守传承,创新迎变

一直以来,泸溪河以「传承古法技艺,弘扬传统糕点文化」为训诫,坚持“好吃不贵”的发展战略,让泸溪河走进千千万万家庭中。而随着新消费升级,要在新中式点心行业里深耕发力,泸溪河深知除了坚守传承,也要不断打破界限,升级创新,给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呈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已经是新中式糕点领导品牌的泸溪河,也始终坚持着择一业一生的工匠精神,不忘初心,坚持开拓并传承新中式糕点,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中式糕点,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泸溪河。这是泸溪河从成立以来就坚定遵循的原则,也是泸溪河成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