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响脚板痒。”跳舞、唱歌相信是许多少数名族刻在血液的技能,但在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跳舞和唱歌不仅仅做成了千万级的产业,助推脱贫事业,更营造了非遗传承的氛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让非遗项目,不再“非常遗憾”。
跳菜跳出千万产业
2003年3月,南涧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 2008年6月,南涧跳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萨顶顶与4位南涧跳菜演员合作在伦敦兰卡斯特宫举办的中英创意产业展上进行了精彩的跳菜表演,毋庸置疑跳菜就是南涧的名片。
除了高大上的演出外,跳菜在南涧还“跳出”了脱贫致富之路。据南涧县文联副主席施增菊介绍, 截止2019年12月,南涧县命名了跳菜名队33支,活跃在民间的跳菜队约320余支,有常年驻外从事宴席跳菜表演的跳菜队上百支。每次演出,一名跳菜演员最低都有200元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南涧县约有80家建档立卡户,依托家庭成员参与跳菜表演的创收而顺利脱贫。目前,南涧跳菜已经从一般性的文化艺术表演,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跳菜队通过向喜宴承办单位和家庭提供跳菜表演服务获得了较好收益。
其中曾跟随萨顶顶赴英演出的杨三就是其中代表,2017年杨三离开了县文工队,创办了哀牢巅峰艺术团,这只全部由农名构成的艺术团,活跃在广大农村,为举办婚宴、寿宴及周岁宴等喜宴的人家跳菜助兴。不到一年时间,杨三的跳菜队不仅在南涧深受欢迎,还经常应邀到昆明、下关及周边县市,甚至到贵州、缅甸等周边省份和国家开展演出。
“我生在跳菜之乡,长在跳菜之乡,传承好跳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8年杨三家依靠着跳菜顺利脱贫。并积极发动其他跳菜传承人组建跳菜队。有不少传承人看到杨三取得的成效,也纷纷召集四邻八村的跳菜艺人组建跳菜队。
唱歌跳舞改变风貌
除了跳菜,南涧的文化生活已深入到最基层的社区,在涧河路社区的活动展示墙上,贴着近百张照片,这是仅仅只是2021年内的相关活动,其中社区居民自行组织的“石榴籽”艺术团,每周都在社区组织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等活动,广受群众好评。
“我们有美术、文学、书法、音乐、文艺家等7个协会,都会不定期的组织活动”施增菊告诉记者,目前春节期间的打歌比赛、正月初九的龙灯会,火把节等活动都已经形成品牌,每个活动都能有上万人参与。
而在此20年之前,公园里还全是打牌、喝酒的群体,“只有把活动做上去,让更多的群众热爱文艺活动,这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有效办法。”施增菊介绍,为了提高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相关的活动都会赠送日常使用的跳菜托盘、服装、挎包,通过相关荣誉的激励,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据了解,目前南涧已在全县建立了8个非遗项目传习所, 40多位非遗传承人培训人员300余人,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累计在大理大学等10余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参与非遗工作者及传承人共144人次,参与师生共20800人次。“传承需要的是方法,不能让非遗项目人在艺在、人去艺完”施增菊表示,在传承工作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承人年岁一稿,还是存在很大问题,这需要为非遗项目提供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并且产生价值,才能生根发芽。
如今,南涧结合无量山樱花谷5A景区,土林3A级景区创建,在自然山水中融入南涧跳菜、彝族打歌、山歌等非遗元素,开展跳菜艺术节、火把节、无量山樱花节、采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使外地游客能“看”到南涧跳菜、“听”到南涧跳菜、“品”到南涧跳菜,的同时提高相关非遗演出团体的收入,真正做到让本地非遗项目融入到群众生活,传承非遗项目,挖掘非遗价值,让非遗不在是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