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地处中朝两国边境,鸭绿江水清澈而平静地流淌,沿岸青山层峦叠翠,几十道峡谷幽深奇奥。70年前,42万名志愿军在此集结开赴战场,承载了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这里是志愿军的“铁血大动脉”和稳固大后方。
如今,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们赢得了今日的盛世中华,祖国的建设者们再次从鸭绿江岸出发,在集安至桓仁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桓集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骁勇奋战的中铁一局人正投身于桓集高速公路建设,谱写着波澜壮阔的建设篇章。
旗开得胜 持续领先
本溪至集安高速公路桓仁(省界)至集安段,起点位于吉辽省界挂牌岭,终点山城村,全长58.063km,中铁一局二公司承建的中国中铁桓仁至集安高速公路03工区,起点位于集安市麻线乡太平村东,经趟子沟、自兴村东、石庙村南至终点山城村,与集双高速公路衔接,全长22.63km,是中国中铁在东北地区在建的最大PPP项目。
自2020年11月1日开工,项目部迅速勘查线路整体走向,开展项目驻地建设及大临建设,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并同步调查当地地材市场,走访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
“爱拼才会赢,项目前期面临的困难非常多,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项目负责人苟林军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到。面对陌生偏僻的环境和前期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项目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拓更多的工作面,尽早拿下前期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是刚来时最关心的问题。”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秀军说到。
桓集线03工区自进场以来以全面启动为重点,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跑步进场,实现了全线首桩开钻、首桩灌注、首个套拱浇筑、首个洞口管棚施工、首盘混凝土成产等骄人成绩,为全线施工拉开序幕。项目部为确保工程顺利向前推进,超前谋划、科学合理安排,从前期策划工作入手,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清单,注重临建工程标准化设计规划,把临时工程当主体工程来做,严控质量确保安全,不断地掀起施工热潮。
12月18日,由吉林中铁高速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全线首次拌合站、隧道观摩会在中铁一局二公司桓集高速03工区顺利举行。
吉林省交通厅厅长王振才、项目公司总经理王福恩、集安市交通局局长王培山一行等共计14家参建单位,120余人参加了本次观摩交流。观摩人员先后来到桓集高速03工区1号混凝土拌合站、石庙隧道进口、2号混凝土拌合站,对项目部大临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及工厂化加工进行观摩交流。期间,项目公司负责人对项目部“快速准备、快速进场、快速施工”,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搅拌站高质量建设、隧道施工进展控制平稳有序给予了肯定,表示项目部能够严格执行项目公司各项相关要求,做到了样板领路,在全线起到了引领作用。
生态优先 智能发展
鸭绿江边水系发达,保护水资源同样是项目心头大事。项目部涉及跨水源地工点有两座大桥和四条匝道。“目前,所有临水桩基已经在枯水期全部施工完毕,跨河墩台也是在枯水期时进行施工,错过雨季施工,防止墩台施工污染水源地。”项目工程部长汪瑞讲到。
项目在跨水源地桩基施工前期充分做好了施工现场的调查工作,在场地布置中依据调查资料结合设计图纸、文件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对于在河道中修建的临时施工便道采用碎石、砂砾铺设,在施工期间积极维护,保持便道表面的平整。在施工结束后立即组织机械设备对河道中便道进行清理,保证河道的顺畅。此外,桩基础灌注前将护壁漏水点堵实,保证护壁不漏水,灌注前,孔内污水抽排放时,将污水排放在远离河道修建的沉淀池内沉淀后,清水循环利用。
为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桓集高速公路03工区项目部智能拌合站建设总体思路,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将传统的拌合站物资、试验、生产,三个独立的管理系统整合为一个大平台,形成大数据中心,形成多个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使拌合站日产管理程序化,标准化。高度契合当前高速公路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其特点有物资检测可视化,料仓材料状态标识自动更新,杜绝材料未检先用,避免人为因素对拌合站流程的影响,同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回望鸭绿江畔,鸭绿江水静静流淌,可岁月并未消散远去的号角声。中铁一局二公司工程建设者接过历史的交接棒,在万山红遍的和平时代,在中朝交界的鸭绿江畔,正用岁月的万丈豪情谱写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高速建设篇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集安市通关达海贡献央企力量!
据悉,集桓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对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公路通行能力、促进民生改善、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缩短了集安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时间距离,对更好地打造向南开放窗口,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起到重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