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乡音在行动 讯飞输入法联合中国方言研究院保护浙江方言文化

来源: 东方网
2021-11-24 11: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直以来,我们用“十里不同音”来形容一个地区语言种类多、口音复杂。现实中,东西和南北直线距离为450公里的浙江省竟有88种方言,能说一口流利家乡话的只有当地老人,而在年轻人的口中却渐渐变得“无语”。语言规划学家费什曼指出,“濒危语言之所以称为濒危语言,是因为缺乏非正式的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非正式的日常生活支撑。”从语言形成和延续看,孩童时经常使用,年岁渐长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母语。因此,为做好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加深对浙方言的感知,使“濒危语言”达到“动态保存、发扬光大”的目的。日前,讯飞输入法联合中国方言研究院,在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共同发起“童”话乡音——儿童浙方言文化传承公益行动,助力浙方言文化传承。

对方言文化而言,保护传承的最好路径是在使用中保护,在使用中传承。面对浙方言“老化”问题,亟需在年轻人中拓展广阔的使用空间,培育坚强的文化自信。针对此痛点,讯飞输入法和中国方言研究院将本次方言保护计划公益行动的参与对象选定为少年儿童,通过一系列活动动员孩子可说可唱还能演,立体的、多层次的提升乡音应用的能力。11月12日,方言公益团队来到金华开发区现代实验学校姜山头校区,开启首站活动。

一走进校园,我们就感受到孩子们对乡音的渴望和热爱。为了增加线下活动的丰富度,特开设“歌唱故乡民谣”、“描绘浙土风光”、“推广民俗文化”、“讲好名人故事”四大主题,吸引孩子参与感兴趣的主题,积极焕活乡土基因。

作为方言保护计划发起方,讯飞输入法“我AI说方言”微信小程序上线“童”话乡音互动专题。参与体验者可以上传、收听、跟读、分享满载乡土气息的童声稚语,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探索方言推广新思路。

不难发现,孩子们其实对乡音情有独钟,认为“讲好自己的家乡话,能增进彼此的认同”。原本方言的延续主要依靠长辈们的口口相传,现在有了科大讯飞AI技术手段的加持,增加了孩子们对方言的新鲜感。相信通过科技的力量,加上社会各界方言保护传承意识的提升,从而带动更多年轻力量参与到方言文化保护中来,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次公益行动一大亮点是由讯飞输入法联合中国方言研究院、浙江锦麟公益基金会、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四方共同发起,采用资源整合、合作联动的方式,为“童”话乡音保驾护航。首先,中国方言研究院为语料遴选提供学术指导与支持;其次,讯飞输入法为方言上传提供科学便捷的渠道、构筑起保护浙方言的云上孵化基地;而两大基金会则为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合力之下能催生更多公益力量加入,有效搭建浙方言保护的新生态。

未来,方言公益团队将继续深化合作,整合高校科研、智能科技、社会公益等多方资源,凝聚强大共识,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复制的保护传承方言新路子,为浙方言之绵久赓续贡献出力量。

【本次公益行动联合发起方】

中国方言研究院: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方言研究院建于2018年,以“学科为本、立足浙江、服务社会”为宗旨,重点开展浙江方言的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团队和优势学科。目前承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重大研究项目。

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

浙江省红石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慈善教育与研究,自2019年以来关注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领域,搭建大学生“公益双创”服务平台,为浙师大学生发起的方言文化保护计划培育公益力量,优化公益生态。

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

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一直以儿童作为公益活动的目标对象,对“童‘话’乡音——儿童浙方言文化传承公益行动”中进行具备丰富经验的指导,对方言文化保护计划各项活动开展发挥根部滴灌、持续陪伴的作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