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植发企业通过上市聆讯的消息,将植发这个曾经的小众医美项目推向热搜。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直播、短视频迅猛发展,大众对于颜值的追求也不仅仅局限于脸部整容,无论男女,头发也成为颜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顶生意"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
植发生意进入中国二十多年,经过大浪淘沙,规模化企业已经显现,从市场规模、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等多个角度来看,新生植发、雍禾植发和大麦植发成为三大头部企业。在这个突然进入大众舆论中心的风口上,三家如何在颜值经济中乘风破浪?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植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备受关注,最大的原因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
卫健委的调查显示,中国的脱发人群近几年直线上升,已超过2.5亿人,其中35岁以下脱发人群占比63.1%。人数增加、人群年轻化直接加速了植发行业的大众化。
另一方面,植发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从草莽阶段进入正规化阶段,逐步形成了行业规范和标准,雍禾、大麦、新生等一批企业率先出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三国杀"局中,相比前两家的近两年的高举高打,新生植发则相对低调。据了解,新生是植发行业老兵,创始人林凤飞自在南京创立新生,至今已在全国50城开出60家分支机构,并且率先实现所有医师持证上岗,且获得多项行业专利。
但这一行业的发展也曾经历了备受诟病的跑马圈地阶段,据了解,初期阶段,整个营销简单粗暴,比如打出"三天有效"的口号招揽消费者;之后进入毛囊存活率PK的数字游戏,一家号称80%,另一家就保证90%。这两个阶段中,基本属于游击队的打法,草根却凶猛,但同时各种欺诈、医疗纠纷不断,也使得整个行业的口碑受损。
向正规军转变的主要标志在于各家在研发上的投入,从FUT到FUE,完成了第一步升级,FUT需要在供区切下一整块头皮,然后植入到需要的地方,而FUE技术实现了单株毛囊提取,损伤大大降低。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之后的技术升级开始进入更加精细化的优化。从整个流程来看,一个完整的种植流程包含毛囊提取、分离、种植,重视技术的企业开始在这三个环节加大研发,比如近两年被消费者熟知的3D植发技术,在提升毛囊提取和分离的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损伤。
在此过程中,政策的逐步明确为植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2年至今,我国曾陆续发布医疗美容机构基本标准以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2016年,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成立,针对服务机构的合规化正式开始;2020年,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医美广告的发布进行规范,这一系列举措大大规范了植发行业。
行业的内生性驱动加上政策规范,使得行业经历了第一轮优胜劣汰,一部分曾经的头部企业"掉队",一些证照不全的小型机构甚至退出市场,同样,一些整容整形机构也增设了植发业务,整个市场逐步走向有序。
从冷冰冰的技术到有温度的品牌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植发行业到2020年底,市场规模已突破了200亿元,正向千亿级迈进。这对于每家企业而言,都是一次机会,但同样也是挑战。
据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今,前五年,植发企业每年增加15家左右,而后五年,每年新增五六十家,并且随着资本的介入,竞争越发激烈。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纯技术的升级,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和互联网行业类似,技术的差异化在缩小,传统的路径以很难走通。通过三大头部企业的主打亮点,其实也可以看出这样的瓶颈。
从大麦(原名科发源)的发展路径来看,其早期主打医生团队,不同的医生价格不同。近两年,以微针种植为亮点,依然是围绕着技术打动消费者。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植发入行门槛较低,这已不足以构成大的竞争壁垒。雍禾目前主打医生团队,而这一打法更加局限,毕竟,头部玩家的医生资源已经不是问题。
在这三家中,新生植发此前也曾高度路径依赖,局限于行业的常规打法,比如在微针单个环节上的比拼。但近两年,新生植发似乎突破了行业既有框架,从更高的维度进行瓶颈突破,其中一大标志即提出“植养护一体化”。这一概念的出现打破了技术或医生甚至植发效果的单点思维,而且围绕"头顶生意",将植发这一狭义的概念延伸至植发、养发和护理整套体系。
用互联网的术语讲,新生植发率先完成了从纯技术/纯医生向技术+服务的模式升级。从理念上来讲,极大的体现了医学领域一个重要原则——预防和治疗结合,植发只是治疗的一环,脱发前的头皮养护,植发后的护理,都纳入到广义植发的概念中;行业发展来看,新生力图突破植发行业当下面临的冷冰冰的技术比拼困境。
某种意义上,新生植发正在重新定义植发,同时又不仅仅是模式上的定义,更是面向消费者服务方面的定义,以用户思维,通过更加全面的服务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植发品牌。因此,新生模式下,不再强调植发这一单点环节,而是将其融合进关于头发植养护的整个体系中,实现对消费者头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植发行业方兴未艾,未来可期。随着雍禾植发的上市,三家之间激烈的竞争仍将继续上演。未来如何突围,无论大麦和新生还是雍禾,都还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