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非遗“妈妈制造” 花西子为云南五所小学打造建校来第一套民族校服

来源:东方网    2021-12-13 10:13
来源: 东方网
2021-12-13 10: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花西子联合中国美院少数民族校服公益设计实践项目组,向云南省德宏州芒市5所小学捐赠了民族特色的校服。校服捐赠仪式在风平镇团结小学和腊掌小学两所学校举行,中心小学校长李才能与两所学校全体师生到场参加。据悉,该项目是由浙江宜格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花西子母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学工部和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旨在多元化地助力民族文化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风平镇团结小学、腊掌小学、帕底小学、遮晏和国小学和那目民族小学五所小学建校以来第一套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服。

孩子们领取新校服

12月11日,花西子公益负责人在花西子直播间讲述了这套民族校服背后的故事,收获了诸多网友的好评及认可。她表示,感谢能有诸多社会力量支持民族校服进校园。每件校服代表着花西子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片心意,希望校服成为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的标志,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悉,上述5所小学的傣族学生平均占比为90%。但傣族服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不常使用,只有大型节日才会穿着,本次民族校服是助力民族文化纳入校园生活重要的一步。

中心小学校长李才能表示,看到孩子们穿上崭新漂亮的校服,大家都很高兴。希望孩子们多项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捐赠仪式上,学生们换上新校服跳完早操后,孩子们还展示了一段的具有傣族特色的传统舞蹈。伴随着傣族特色音乐,新校服承载了傣族民族文化,也彰显了少年儿童活泼可爱、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着新校服跳舞的孩子

孩子们穿上傣族校服与捐赠方共同合影

今年5月,花西子在了解学校这方面的需求后,为了让孩子们尽早穿上美观、舒适的校服,与中国美院学工部“文旅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团队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深入研究校服应用场景、联系多家校服生产相关机构,最终在芒市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推进完成。

在综合考虑文化传承、生产能力等方面因素后,确定中国美院少数民族校服公益设计实践项目组负责校服款式设计,刀向梅非遗传承人刺绣工作室负责面料挑选和生产。最终本次捐赠的所有校服由云南省玉溪市戛洒镇的120多位绣娘剪裁缝纫完成。今年10月,前期中国美院团队的设计稿,在这些绣娘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校服。

  刀向梅非遗传承人刺绣工作室绣娘制作校服

参与本次校服生产的绣娘刀大姐说,她经常会在农闲时背着她的外孙来绣房,家里的活没耽误,自己还能用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增加家庭收入。傣族孩子们能有那么漂亮的校服穿,还能弘扬傣族文化,真的挺幸福挺开心的。

目前,该项目已发放500多套校服。明年年初,五所学校1800名孩子都将穿上既舒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