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市场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沥青基差贸易试点开展受好评

来源:东方网    2021-12-21 10:41
来源: 东方网
2021-12-21 10: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贸易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产品生产销售周期较长的企业而言,不可预测的市场价格波动往往意味着较大的风险,甚至必需要承担大额的亏损。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让企业从中获益?近日,茂名沥青储运中心(以下简称“茂储中心”)与广州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全资风险管理子公司——广期资本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期资本”)共同合作,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茂储中心沥青库的库区

设计基差贸易,应对市场波动

在沥青贸易中,传统的定价方式是随行就市,贸易双方以短时间内的“一口价”作为销售价格。双方的价格是博弈的过程,往往导致谈判和交易成本偏高,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难以稳定维持。尤其近两年来,由于沥青绝对价格的剧烈波动,现货市场行情越来越难以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游和仓储方的,则出现了淡旺季供需错配、沥青闲置库容资源利用率低、价格剧烈波动导致亏损等问题。为此,广期资本联合茂储中心开展了沥青基差贸易试点项目,通过引入新的运营模式,合理利用闲置库容,利用基差交易对冲库存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实现企业利润的稳增长。

“基差贸易可在不同的期现市场行情下,满足贸易双方灵活多变的需求,具有减少风险、锁定本利等优势。通过设计不同的基差交易模式,大宗商品交易的买卖方能够实现各自的风险管理目标。”广期资本相关负责人刘仕强解释,通过基差交易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

  核库人员在测量具体库容

发挥优势,实现双方共赢

据了解,此次广期资本项与茂储中心进行交易的现货为华南地区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在项目开展前,广期资本根据沥青现货市场的调研情况,对2017年到2021年四川地区现货平均价格、期货价格以及基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结合买卖双方的优势和需求,设计了双方协商点价与基差让利相结合的基差贸易模式。

“在基差点价协议中,我们希望能通过双方协商点价盘活仓储业务,在市场行情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周转量;同时也降低自有库存的价格风险,在购销过程中通过广期资本的保值操作优化自身成本,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茂储中心负责人苏平说。

2021年4月16日至2022年4月15日,该项目进入点价期。买方下游客户依照合同约定进行点价。茂储中心根据现货实际需求在基差合适的时候点价成交,同时销售给下游客户,赚取稳定价差。截至2021年7月21日,茂储中心累计点价6000吨。

截至2021年7月21日,广期资本累计采购数量达到20900吨,完成销售利润93.6万;茂储中心实现仓储及销售利润总计117.24万。“广期资本获取了期现基差上涨的利润,而茂储中心既盘活了自身闲置的沥青罐容,增加了现金流,又通过贸易赚取价差且扩大了自身在华南市场的现货规模。”广期资本相关负责人刘仕强表示。在这次交易里,交易双方都实现了共赢。

可复制、可推广,新模式未来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项目中,广期资本利用基差交易进行提前销售,从而对期货的运用实现了风险管理,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前锁定利润。基差交易不仅给了茂储中心稳定价差的机会,还获得了实惠的仓储、物流方面的便利优势,减少了上游价格波动的风险。这一模式的价值在于:企业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管理,以销定产,节约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实现营销模式的升级。

茂储中心所属的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注意到了这一点。据悉,该公司在整个华南地区沥青市场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下游项目遍布整个华南,这意味着,新模式可以在华南地区进一步推广、复制。

“要探索多种基差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据广期资本相关负责人刘仕强认为,目前华南地区地炼资源较少,现货市场主要以中石化定价为主,市场还未形成基差交易的惯性。而另一方面,以沥青行业多家龙头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对基差贸易等期货工具跃跃欲试。期货公司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适合的期货风险管理方案,帮助其稳健经营,提升企业市场化及国际化竞争力。

“当前,需要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更多沥青产业链的企业参与到期货和基差贸易模式当中。大量的实体企业缺乏相应的期货人才,对套保和基差贸易模式认识不够到位,急需组织大量的培训,把这种模式宣传和推广开来。”该名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