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资产涨势明年料难以延续

2021年即将结束,大宗商品尤其是工业品资产表现亮眼。”  寇宁分析,2022年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及货币政策的收紧,预计外需对大宗商品的拉动将较2021年减弱。

工业品资产涨势明年料难以延续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1-12-30 07: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即将结束,大宗商品尤其是工业品资产表现亮眼。分析人士表示,全球经济复苏叠加国内落实“双碳”目标,商品市场行情向好,且股期联动显著增强。2022年,可关注农产品、有色金属期货等表现。

商品市场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

2021年,以工业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表现亮眼,不少CTA(“商品交易顾问”,也称作管理期货)产品出现高收益情况,吸引了大量新资金入场,期货资管规模快速扩张。

“这类似于股市牛市时,基金规模会得以扩大。”格林大华期货资管部投资经理赵晓霞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各家期货公司经过多年耕耘,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也有助于扩大资产管理规模。一些期货公司资管今年加大了对FOF(基金中基金)和固收产品的布局力度,这两种类型的产品易于在短期内扩大规模。

期货市场财富管理的规模快速增长背后,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成为重要推动力量。“社会普遍对期货公司资管有一种刻板印象,以为期货公司资管就是做期货。实际上,期货公司资管的可投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衍生品,还包括股票、可转债、固收等,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投资标的组合成混合产品、中性策略产品等,产品线非常丰富。”赵晓霞说。

股期联动增强

一德期货宏观经济分析师寇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1年大宗商品获得资金关注,行情向好。”

大宗商品市场获得资金关注的同时,其与其他大类资产尤其是相关股票之间的联动近两年也有所增强。分析人士认为,这背后既有流动性等宏观因素主导,也有相关企业盈利周期好转的因素影响。

赵晓霞分析:“自2020年3月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了抗击疫情,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流动性异常宽松的情况下,股票与商品期货的联动性会非常强。”

“新冠疫情冲击加大了经济周期波动,叠加‘双碳’政策影响,大宗商品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走出强势行情,并带动周期股业绩预期向好。近期的PPI数据反映了上游行业高景气度,股市与商品市场联动加强。”中信期货研究部资产配置组研究员姜婧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一德期货股指期货分析师陈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资源品是全球定价,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较大,而CPI则是国内定价,从而导致2021年国内出现了“高PPI、低CPI”的现象,并促使全行业利润向上游集中。

“在此背景下,上游板块盈利明显好于中下游板块。2021年8月至9月中旬,伴随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反弹和新能源、光伏等热门赛道交易拥挤度的提升,成长和价值的分化开始收敛,由于当时PPI同比仍在走高,使得上游原材料的吸引力增强,上游原材料行业指数(尤其是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加速走高。”陈畅说。

9月中旬之后,周期板块和期货价格先是“期货涨股票不涨”,随后均出现较大调整。

工业品走势或弱于农产品

展望2022年,赵晓霞认为:“预计全球流动性总体上将是收紧的,所以对大宗商品的态度偏保守,尤其是对资源类大宗商品。明年工业品走势将会弱于农产品。尤其是豆类有望受益于拉尼娜现象可能会表现偏强,可以关注做空工业品做多农产品的套利机会。”

寇宁分析,2022年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及货币政策的收紧,预计外需对大宗商品的拉动将较2021年减弱。从国内来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及房地产长效调控不变的背景下,传统基建、地产投资2022年的预期表现并不强劲。对大宗商品来说,需求端难有强劲的拉升动力,但在碳中和的长期战略下,传统能源供给将趋势性回落,并对大宗商品价格中枢产生支撑,预计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将明显趋缓,但可能呈现高位震荡走势。

投资策略上,寇宁建议,在商品总体维持高抛低吸策略的同时,可重点关注有色金属等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商品,预计随着新能源产业增长加快,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需求预期长期向好,价格趋势性支撑较强。

“预计2022年商品价格中枢将下移。一季度在流动性和政策托底下,可以关注财政前置基建拉动下受益的品种,以及地产竣工端产业链商品,如玻璃、PVC等;二、三季度可关注具有业绩确定性的资产,如饲料、油脂的配置机会。”姜婧表示。

(张利静 马爽)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