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素有“瑶池玉盆”“人间仙境”之称,“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更是传为佳话。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等等无数的头衔,更是让九寨沟成为了世界人民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由于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去往九寨沟的路蜿蜒曲折,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加,九寨沟面临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多条联通九寨沟与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工上马,九寨沟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游客。
2016年,酝酿已久的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的修建正式拉开帷幕。九绵高速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确定为2016年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的重点公路,为了加快九绵高速建设步伐,业主决定提前开工建设全线重点控制性土建工程白马隧道,以保证整体建设进度。
中铁一局四公司有幸参与这项重点工程建设,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四公司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奔赴九寨沟,承建九绵高速白马隧道。
李关次是第一批抵达施工现场的人员。
进场遭遇“拦路虎”
四公司承揽的工程为九绵高速公路C1合同段,全长为双线7.3公里,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左右线共计13公里的超长低瓦斯隧道、665.4米的连续刚构桥梁。其中九绵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白马隧道就在合同段范围内。这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选派一个优秀的团队,成为四公司领导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综合考量,先后在都汶、映汶、汶马等在川工程任职,且综合素质突出的李关次同志被委派到九绵高速公路项目,担任项目常务副经理。
2016年3月,接到公司通知后,李关次来到了九绵项目所在地,九寨沟县勿角乡浦南村烂泥坑。阳春三月,在他的老家湖南,已经是草长莺飞,但是在海拔2400多米工程所在地的九寨沟还是一片萧瑟,白雪皑皑,冰天雪地,这与大家印象中美丽神奇的九寨沟相差甚远。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李关次的心里也愈发紧张,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组织一支有干劲的管理团队?如何快速打开工作面?如何组织施工才能确保安全质量?如何搞好二次经营工作?……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里,这让第一次担任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的他既紧张又激动,九绵项目将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舞台。
抵达九寨沟后,他带领项目人员迅速进入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完成的是项目部驻地、钢筋加工厂、混凝土搅拌站、高压电进场等大型临建设施工作,这是项目能否顺利开工的先决条件。
由于项目所在地位于国家大熊猫森林公园核心区边缘,租用临时土地手续复杂,而且当地地势沟壑狭小,没有一块合适的地方作为项目部临建用地。这让他心急如焚,他与同事多方协调,最终选择了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作为驻地,项目建设这才进入了正轨。
白马隧道属于全线控制性土建工程,业主高度重视隧道施工进展。由于所有大临设施及施工场地需要大填方施工出来,大型临建设施进展缓慢,开局不利的情况使得项目部被业主通报批评,这让他非常难受,担心自己辜负了公司的信任,但是不服输的性格也让他下定决心,耽误的工期必须抢回来,他不能给中铁一局丢脸。
青丝生白发
2016年5月10日,白马隧道正式进洞施工,施工面临的各种压力也纷至沓来,这时候他才明白,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
由于九绵项目地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环水保要求严格,为此,项目部专门购买了施工、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并对所有施工便道进行了硬化,及时洒水,在环境保护区域安装了隔离网、红外线监控摄像,避免大熊猫从保护区内误入施工现场,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环水保的高要求,的确会给我们施工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工程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李关次对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很高。
当隧道进入正洞施工后,真正的困难才开始显露出来。白马隧道围岩为板岩和碳质板岩,稳定性差,地质特别复杂,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加上隧道埋深较大,高地应力也使得施工难度大大提升,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坍塌,塌腔高达30多米,Ⅰ22钢拱架被强大的地应力挤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侵限,这让他伤透了脑筋,本就十分紧张的工期,更是雪上加霜。
李关次在隧道掌子面与技术人员制定施工方案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这种情况,李关次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探讨施工组织方案,并邀请业主、设计单位、集团公司和公司专家到现场指导,最终共同确定了双钢拱架(Ⅰ22+Ⅰ18)+长自进式锚杆支护方案,这样一来,高地应力导致的拱架扭曲、侵限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本就紧张的工期,再次被推延。
2018年,隧道斜井正式进入正洞施工,李关次松了一口气。斜井辅助正洞施工,能够多增加四个工作面,施工进度将大幅提高,项目部立即加大了对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施工效率。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俗语放在九绵项目,用在李关次身上十分恰当。当李关次信心满满,计划着在多加出来的两个工作面上,怎么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剩余施工任务的时候,施工现场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斜井进入正洞施工后,才发现围岩情况比预想的要差的多,施工过程中,隧道掌子面多次发生塌方和变形侵限(最大变形侵限1.6m),仅处理这些突发情况,项目部就耗费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
面对层出不穷的情况,从事技术工作出身的李关次并没有慌乱,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在问题出现时,总是第一时间赶赴施工现场,与相关单位一起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就这样,每天在遭遇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李关次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但是原本乌黑的头发,也开始夹杂了些许白发,与他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治理“先天不足”
九绵项目作为四川省最后一批最低价中标项目,进场就面临极大的成本压力。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安全质量工期需要全面受控之外,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更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标准。
面对九绵项目低价中标这个“先天缺陷”,二次经营工作必须做扎实、做合规、做到位。二次经营,即项目中标进场后,以项目管理为平台,在建立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基础上,通过对合同条款的研究,把握和利用工程量清单细目、材料价差的调整、施工过程中变更、索赔等机遇和平台,实时开展以增加项目收入,提高项目盈利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关次深知二次经营工作的重要性,初期,项目部就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制定了二次经验策划方案,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达到降低项目成本压力为目标。
项目管理过程中,李关次对成本管控也十分严格。对于原材料,他总是亲自把关,时刻关注材料价格与质量,按月控制主材,如果出现不正常数据,他就会刨根问底,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一有时间,他就会到隧道掌子面,去看看超欠挖和现场材料使用情况,将材料浪费降到最低。
九绵项目承建的浦南村大桥,原设计为简支结构,长度为350米,但是大桥所处位置山势陡峭,不利于简支桥梁施工,且施工过程风险高,李关次多次与业主和设计单位沟通,提出将简支结构变更为连续刚构的方案得到了同意。这样能够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风险,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为了对接业主和设计单位,李关次时常在项目部和成都之间来回奔波,从项目部出发到成都,单程450公里,由于路途遥远且山高路险,往返路上就需要花费15、16个小时,很多时候他都是连夜赶到成都,开会、对接工作,再连夜赶回项目部,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其中艰险可想而知。
说起对成本的管控,李关次在映汶项目担任总工程师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每一项工程节点完成后,他都会对火工品、混凝土、钢材、燃油、用电等消耗情况,甚至汽车轮胎更换数量进行统计汇总,将每一个环节的材料消耗都做了详细分析,对相关数据了然于胸。来到九绵项目后,他也一直坚持着这个习惯。
依靠科技保证安全质量
对于项目成本控制,李关次坚持开源节流,取得了巨大成效,该省的地方坚决不多花一分钱,但是该花钱的地方,他也绝不含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打造信息化项目部是一种趋势。李关次也认识到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九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提出了建设一座科技化的项目部。
项目部先后投入了一百多万元用于购置科技化设备。
在建设安全体验馆时,项目部在传统体验馆的基础上,利用VR虚拟系统,建设了VR安全体验装备,这套系统集合了火灾、坍塌、安全用电、高空坠落等体验环节,使体验人员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危险发生的情况,同时还对如何防护、应对灾害进行了系统讲解。此外,这套设备还能够对参培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隧道洞口门禁系统相关联,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人员将禁止进入施工现场,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先培训再进场”的严格性,有效提高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由于九寨沟东昆仑断裂带与虎牙断裂带交汇处,地质松散破碎,2017年8月8日,发生了7.0级“8·8九寨沟地震”,并多处发生泥石流灾害。为了监测施工对山体的影响、防范自然灾害,项目部将3D建模技术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利用航拍画面,对项目部周围山体进行了建模,定期对山体沉降情况进行观察。
此外,项目施工过程还实现了全过程监控,在各个施工部位均有监控量测和视频监控,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以实时查看施工进展情况和现场人员作业情况。
这些“高科技”装备,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这些钱花的很值得。
时光荏苒,李关次带领项目团队,在神奇美丽的九寨沟已经奋战了四个春秋,为了贯通白马隧道,修通九绵高速,他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两个冬夏。在这里,李关次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完美蜕变,相信不管以后他走到什么岗位,都不会忘记在九绵项目的这些日日夜夜和白马隧道那好似从未停止的机械轰鸣。(文/图 陈敬浩 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