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交通》栏目将播出《走近生命线上的守护者》,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主题,走进当前国家交通安全研究的最前沿,展现高速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发展历程、交通安全行业进步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交通从业者对于行业、对于人民,到底经历了什么,沉淀了什么,又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对比其他国家,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工业化高速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资源的高速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事故。回顾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法国,80年代的美国,事故发生率都是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步上升。有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早于本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目前人们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总体认知程度并不理想,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从科学统计角度来说,想要不发生事故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次交通事故都是随机的小概率事件,既然是小概率,是不是说交通安全的研究可以有所松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社会的高速发展是必然的,人们对于效率的极致追求会引起交通事故也是有概率的,可将所有交通事故归结到一起,就会产生一定的规律,再针对其关键因素做出相应的举措,是安全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项目就是从“主动干预”的角度,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补齐短板。
图: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从1988年沪嘉高速建成通车开始,中国在33年间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5.9公里发展到16万公里,公路建设有效的将各区域连接在一起,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自2000年开始,我国掀起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2015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在事故调查报告中,专家指出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事发路段未按设计文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造成道路安全防护设施缺失,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因此事故发生后,全国开展了针对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治理,提升防护设施安全性。
2017年8月10日,陕西安康境内京昆高速公路秦岭1号隧道,发生一起大客车碰撞隧道口的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33余万元。事故发生后,交通行业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隧道洞口安全性的排查和安全提升。
2018年11月3日晚,驾驶人李某驾驶辽AK4481号重型半挂载重牵引车,沿兰海高速公路由南向北行驶,经17公里长下坡路段行驶至距兰州南收费站50米处,与31辆车连续相撞,造成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截至4日5时,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其中重伤10人,31车受损。事故发生后,交通部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连续长陡纵坡路段排查和安全性提升。
从这些事故我们不难看出,每次事故之后,安全工作者都在努力的探索如何通过提升道路的安全性来避免交通事故或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十三五”前,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公安部设立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从未停止过针对不同环境下公路安全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但从结果上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始终过于“被动”,从业者也感到困惑: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提升路的安全性,但是何为真正的安全?路究竟要怎样才算安全?一味的通过提高设计指标、增加建设成本、提升道路的安全性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吗?
因此,工程师们又回到交通安全问题的最初,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交通事故的发生,正如组成水桶的木板,任何一个短板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决定事故是否发生的,恰恰就是那个短板。因此,在“十三五”国重项目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在项目初期构成产学研用全链条,针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运营中存在的车辆运行安全隐患较大,不良交通行为发生率高,高风险运行状态下预警预报明显不足等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道路交通主动安全防控中多车交互作用下系统运行风险分析、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下交通行为特征表达与选择两大学科难题,突破在途车辆运行安全自诊断与网络诊断融合技术、重大事故下车辆损坏与司乘人员应急逃生模拟技术、不良交通行为立体化监测与互证技术、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实时评估、短临预警与主动干预技术、跨区域跨部门海量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从而夯实主动安全防控方面的基础理论。研发针对车辆、交通行为和交通流的监控、评估、预警与干预技术,构建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系统平台,形成包括理论、方法、标准规范、专利、产品装备、系统及应用平台的综合防控干预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成果在我国东西部五个以上省域开展示范应用。
目前,主动防控系统在我国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道路场景上均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在广东省新博高速和惠清高速交通量较大、出入口密集、线形指标相对较低、运行速度离散程度高的示范路段,利用短临预警系统、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车载预警终端,成功实现高速运行条件下车辆定位误差在10厘米以内,运行风险信息可在5秒内识别并下发至车载终端,小间距跟车事件分布概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图:短临预警平台
位于秦岭南侧的陕西汉坪高速公路,属于山岭重丘区,雨、雪、雾等恶劣气象特征明显,存在连续下坡路段,这些往往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研究人员选取运营环境十分复杂的“两隧一桥”作为典型场景,采取雷达视频融合组网的方式,自动监测并预警超速、逆行、非法换道等违法信息,并实时传送至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管理的“可视、可知、可控”。
图:陕西汉坪公路“两隧一桥”示范路段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的元双二级公路,研究人员选取近年来发生多起事故的一处连续下坡路段以及三处平交口为示范路段,通过干线公路立体监测预警与海量交通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对驾驶员打电话、发短信、分心驾驶等不良驾驶行为进行监测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实时回传至监控平台,据测算,不良交通行为取证有效率达到98%以上,各项示范装备平台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考核指标要求。
图:元双二级公路道路交通行为监测平台
关于安全话题的讨论与研究,中国人从未停下脚步,不管是以前从“公路设计”角度出发,还是现在的“面向人-车-路-环境系统”的综合防控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构成,研究人员始终在追求行业的进步,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更源于心底里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