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热走向理性 打新更需“擦亮眼”

Wind数据显示,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1月11日,38只询价发行的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5万户;而2021年初至2021年9月18日,126只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1万户,前后变化并不明显。

从过热走向理性 打新更需“擦亮眼”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2-01-12 07: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年伊始,散户接连遭遇新股破发。不只是散户打新不能稳赚了,机构打新收益率也从往年超过10%向个位数下坠。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称,从过热走向理性是打新必然的发展趋势,但“降温”并不意味着会出现“寒潮”,打新仍有一定吸引力,只是投资者需要“擦亮眼”。

出现三大突出变化

A股向来有“打新不败”的传说,但“询价新规”实施后,IPO定价向市场化方向深入转变,打新不再“躺赢”。

针对一些机构“抱团报价”、干扰发行秩序等新情况新问题,2021年9月证监会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进行适当优化,沪深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同步完善了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相关业务规则,被业内称为“询价新规”。新规实施3个多月来,网下打新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一是“抱团打新”模式逐步瓦解。中金公司监测发现,2021年网下申购报价集中度明显下降,有效价格数量从之前的“个位数”大幅增至100个以上,2021年12月接近200个。

二是网下打新收益缩水。据中信证券统计,2020年,2亿元至5亿元的A类账户打新收益率为10.5%至17.4%。2021年,该类账户的打新收益率为6.2%至12.3%,整体有所下滑。分月看,2021年月度打新收益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

三是新股破发现象趋于常态化。据Wind数据,2021年至今,上市首日收盘破发的新股已有24只。

“询价新规实施后,有效遏制了新股发行中机构‘抱团压价’的现象。”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分析,对上市公司而言,新规推动新股定价更趋合理化,相应压缩了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由此使得新股可能出现破发的情况。对投资者而言,破发现象增多,打破打新稳赚不赔的神话,也促使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标的。

降低收益预期

新形势下,降低打新收益预期是大势所趋。机构分析,询价新规具备深远影响,预计2022年打新收益率将进一步下滑。

参考2021年各板块IPO节奏、募资规模、中签率、上市开板溢价率、首日均价涨幅等因素的变动趋势,尤其是IPO注册制新规实施后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变化,中金公司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性假设下,A、B、C类账户均投入5亿元打新,在2022年的收益预期分别为3.24%、2.67%和1.88%。中信证券预计,中性假设下,2亿元至5亿元的A类账户2022年打新收益率为2.5%至5.3%。

此外,在假设2022年新股IPO总额5000亿元、机构参与询价入围率为70%的情况下,华安证券预计,2亿元A类账户打新可实现的收益率约为5.3%,C类账户收益率约为2.4%;5亿元A类账户打新可实现的收益率约为3.2%,C类账户收益率约为1.7%。

尽管各家测算的数据有所不同,但均得出一条结论——对于2022年打新收益,不应期望过高。

重视质地与定价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尽管破发现象有所增多,但与个人投资者更为相关的网上打新规模未见明显变化。

Wind数据显示,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1月11日,38只询价发行的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5万户;而2021年初至2021年9月18日,126只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1万户,前后变化并不明显。这两个阶段,创业板新股网上发行的有效申购户数均值分别为1412万户和1400万户,变化也很小。

陈雳分析,一方面,当前新股定价相对合理,没有过分虚高,投资者愿意参与申购;另一方面,过去较长时期新股的高溢价率可能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习惯于中签之后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打新参与度并未明显下降。

专家认为,打新收益下降,并不意味着打新没有价值,而是对投资者要求高了,不能“闭着眼睛”打了。

“打新不再零风险,闭着眼睛挣钱的时代过去了。2022年要‘睁开眼睛’打新,遴选绩优股票,考量分析定价的合理性。”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相比以前,如今参与打新对投资者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陈雳预计,2022年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热情仍将较高,打新户数不会大幅下滑,但股票之间的分化会进一步显现,部分标的的弃购率可能出现增长。

“弃购是投资者理性参与申购的行为体现。”申万宏源研报指出,若未来破发比例持续较高,导致打新积极性明显下降,最终将通过市场供需的作用机制,引导新股定价更加合理均衡,同时,也会倒逼投资者更加关注新股质地和价值。

(昝秀丽)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