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中国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8%以上的GDP增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8.1%的背后,过去一年,中国名义GDP从10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到114万亿元,增量约13万亿元。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透露,该增量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
这也意味着,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1.2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去年中国官方提出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说,2021年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均充满困难挑战,经济增长率、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国民经济指标依然超预期实现,可以说中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答卷。
8.1%的背后,全年三大需求都对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据官方测算,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与疫情前年份相比,净出口贡献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率稳中微升,投资贡献率明显回落,主要由于外需较强带动中国出口保持较高增长。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至2022年,在8.1%过后,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动能切换。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是,2021年大放异彩的出口今年将遭遇挑战。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直言,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高企,国际海运价格昂贵,基数较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2022年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确实难度较大。
而在内需方面,去年持续下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能否企稳回升亦值得关注,尤其去年四季度当季,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降为负值。此外,疫情反复之下消费回暖亦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判断,2022年中国出口“补缺效应”和“低基数效应”同步减弱,海外需求可能也将走弱。但出口整体良好形势仍会延续一段时期,边际放缓趋势可能逐渐形成。不过,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领域将逐渐修复,旅游、餐饮、航空、住宿等户外消费将逐渐改善,但恐难以出现“报复式”增长。
在投资端,宁吉喆表示,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但从中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
唐建伟特别提到,今年高端制造业投资或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带动制造业投资成为三大类投资中增速最高的一项。制造业持续获得信贷支持,政策支持高端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但有大量新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还有大量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需求。
总体而言,温彬认为,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进一步扩内需、稳外需。从政策上看,各方面支持稳增长的政策陆续出台实施,减税降费、降准、降息等预期效果明显的政策已经落地,有望靠前发力。
他建议,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用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困难增加等关键时点,仍有必要推出更多形式的结构性政策,提供精准支持;另一方面,要应对好内外部各种风险冲击,为经济复苏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