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论坛以“遗产地文化共享与科技创新”为主题,以主题演讲、议题研讨、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文化遗产共享创新方式,强化科技创新在本领域的强化和应用推广,拓展社会力量参与遗产活化路径,为遗产地文化共享与科技创新出谋划策,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本次大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北京大地风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文物报媒体支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霍建军为论坛致辞。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以及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事业的知名专家、遗产景区和博物馆代表、文旅和科技企业领 袖等二十余位嘉宾齐聚云端,聚焦“遗产地文化共享与科技创新”主题分享洞见,共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分享《文化遗产价值共享:国际脚本与中国故事》。他介绍,国际遗产界近年来对遗产价值及其活化认识的变化,更加强调人文、精神、价值传播共享的重要性。并以中国古迹遗址协会作为实例,分享近年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中国探索、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传播探索。他指出,在国家整体的部署下,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文化国际交流合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和“走出去”,做出反映时代潮流的文化遗产事业。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讲到,近年来在旅游景区发展、文创产品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多措并举,不断开拓出文化遗产创新利用的空间。同时,建议业界朋友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第一的前提和基础,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用科技推动提高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致辞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霍建军介绍,数字化助力完善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了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融通。为此,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先后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分会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委会,形成紧密的联系机制,针对遗产类景区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霍建军致辞
专家学者共议遗产活化新格局
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体现着人民的独特创造、精神理念、道德规范,它的外延极其广阔,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多种价值,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界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又有怎样更新发现和新观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哲社科领军人才向勇,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分别从社会载体、可持续场景营造、艺术展现、虚拟现实表征科技与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角度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发表主旨演讲。
向勇表示,乡村文化振兴的尽头是每个人的乡愁,乡愁的载体就是乡村文化遗产,可持续乡创要遵循以农为本的系统性,以人为本的活态性,以土为本的地方感三个原则。
图说:向勇发表主题演讲《乡愁文化记忆的可持续场景体验营造策略》
麻国庆指出,要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载体为切入点,探求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统筹社会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关系,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激活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避免“见物不见人”。
图说:麻国庆发表主题演讲《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载体》
李军老师提出文物的活力和语境非常相关,把语境做好能赋予文物巨大的能量。展览要根据主题设计故事情节和叙事逻辑,并根据语境来挑选合适的文物,利用跨媒介的展示呈现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展览中相得益彰、相互支撑,并强调可体验性带给观众公众在展览中与文物更多更沉浸的交流。
图说:李军发表主题演讲《活化文物的语境——以〈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和〈无问西东〉展为例》
吴必虎提到,我们需要借助科技有效地进行文化遗产活化,但不要忘记遗产的地方性保留、挖掘和强化,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图说:吴必虎发表主题演讲《虚拟现实表征科技与恋地主义原真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术与道》
数字创新赋能遗产活化新路径
万物互联时代,各产业都在加快与数字技术连接的步伐,借助科技创新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围绕“科技创新与跨界融合”议题,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首席架构师王朝阳和华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兰玲分别就数字科技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和古建遗产数据产业化应用探索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和思考。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首席架构师王朝阳表示数字科技能在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全链条中起到助力,他以数字中轴为案例,阐述了腾讯运用cros引擎、区块链、AI等技术,推动文化遗产创新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图说:王朝阳发表主题演讲《数字科技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创新发展》
中国古建筑数据是中华文化素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兰玲分享了如何借助数字科技力量,对国宝古建筑群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呈现,建立中华古建资源素材库。
图说:兰玲发表主题演讲《新技术环境下古建遗产数据产业化应用探索》
数字科技与遗产活化相逢,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充满什么机遇和挑战,未来想象空间又在哪里?在“科技赋能遗产活化”圆桌环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岗,TEAMLAB无界美术馆总经理王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人工智能科技传播中心主任、科大讯飞科协副主席包明明就此进行了思想碰撞。
图说:“科技赋能遗产活化”圆桌论坛
文化共享赋彩遗产活化新模式
要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保护、利用、传承好文化遗产,还要通过文化共享拓展文化遗产的功能价值,吸引各方参与文化遗产的共建共生。
围绕“遗产活化与文化共享”议题,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针对工业遗产活化与公共服务,清华同衡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刘岩针对文化遗产地的城市更新,大地遗产CEO、大明宫书院院长黎筱筱针对大明宫书院的文化社区营造分享了他们的探索和经验。
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表示,工业遗产活化是一个老瓶换新酒的动作,换的酒是为人而换,所有运营都是以人为核心,塑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文化是抓手,通过在地文化内容产生供给关系,形成产业的聚集和商业的服务。
图说:赵春燕发表主题演讲《工业遗产活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清华同衡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刘岩剖析了遗产地城市更新项目涉及投资、设计、运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并以苏州子城、陶溪川两大实践案例,提出内容与空间两条腿走路,以及用金融视角取代规划视角的城市更新规划方法,并突出遗产地城市更新项目是政府公共资产的属性,应给城市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带来良好资产性的城市更新工作目标。
图说:刘岩发表主题演讲《文化遗产地的城市更新》
大地遗产CEO、大明宫书院院长黎筱筱从“营造遗产地文化社区”角度出发,分享大明宫书院的运营实践,并提出人、空间、内容三位一体的遗产地文化社区营造工作方法。其中人是空间和内容的出发点,空间改造时需要带着遗产观尽量克制,要尊重、烘托遗产本身,同时符合当代特色,在内容运营时,要依托遗产地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符合今天的人生活需求的社会生活场景。
图说:黎筱筱发表主题演讲《大明宫书院:营造共建共享共生文化社区》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与遗产活化相关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也开始涌现,对此市场需求侧有怎样的新表现,产品在研发运营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新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在“高质量文化运营与内容产品”圆桌环节,涂思美育创始人及CEO陈柯伊,哔哩哔哩公共事务部重大项目合作总监晏榕,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阡陌学社社长王许菲,《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发起人姚瑛探讨了他们的所思所想。
图说:“高质量文化运营与内容产品”圆桌论坛
据悉,“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论坛旨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新途径,围绕遗产活化利用的内容转化和行业业态,探讨文化遗产多学科融合方式,总结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构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活动通过大地风景文旅云学堂和腾讯会议进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