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港股主要指数大幅上涨,延续了新年以来的反弹势头。港股2022年以来的表现与2021年初的强势行情如出一辙。公募人士表示,港股反弹具有估值、资金、业绩三大因素支撑。2022年港股投资要关注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如何将预期因素更好融入到选股思路上来;二是在“外紧内松”的流动性环境中,国际机构投资者是否会持续加码港股。
步入业绩主导期
Wind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2022年以来累计涨幅均超过6%,而2021年全年则分别下跌14.08%、23.30%。板块方面,新年以来保险、能源、银行、零售业等多个板块涨幅超过了7%。
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股票QDII基金杨涛表示,港股新年以来的反弹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交易层面。2021年港股市场受到情绪和环境双重压制,超卖严重,平均市盈率降至10倍左右,近期国际资金开始陆续抄底。二是在稳增长主基调下,地产板块融资释放转暖信号,互联网板块也受益于消息面的变化。这两大板块是港股的权重板块,在积极信号之下,市场悲观情绪有所缓解。三是近期港股龙头公司纷纷启动回购,回购价格普遍高于当前价格,侧面说明港股已经跌出价值。
“近期港股反弹,主要还是源于全球流动性收紧的预期被市场消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较好。未来,我们认为港股将步入业绩主导期,相关板块将进入反弹动力主要由业绩驱动的新阶段。”广发中概互联ETF基金经理夏浩洋认为。
流动性环境“外紧内松”
“把握好预期应对问题,是做好港股投资的关键。”某权益基金经理李蓓(化名)直言,早在2021年初时,业内对港股寄予厚望,这样的预期是有基本共识的。但随后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导致2021年港股行情不尽如人意。站在2022年初,港股投资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将预期因素更好融入选股思路上来;二是在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降息的“外紧内松”流动性环境中,国际主流机构投资者是否会持续加码港股。
创金合信港股通成长基金经理李志武直言,如何克服过去几年甚至长达十年的投资逻辑和选股思路,反思极端市场表现下的路径依赖,是2022年摆在投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对于2022年港股投资,需要更加重视对政策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其是短期还是长期因素;需要对交易比较拥挤的赛道或个股不断调整,确保其安全边际的适配度。
杨涛认为,港股这一波反弹有一定持续性,年初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港股市场,边际增量支持港股市场短期走强。但是,近期反弹能否进一步演化为反转,还需要密切关注接下来的港股上市公司年报。
李蓓认为,在“外紧内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外资机构或许不会对港股市场给予完全乐观的态度。但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港股标的在全球市场中的性价比会持续凸显。因此,外资对港股的态度,会比2021年有所改善,2022年的港股机会是值得期待的。
布局五方面机会
在具体布局方面,招商基金直言,港股中资股的盈利确定性高、估值优势明显,看好港股中具有资产稀缺性的新经济板块,以及受益于中概股回归的板块。
长城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曲少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2年港股投资机会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市场恐慌情绪有所缓解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二是以科技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和公司估值整体处于低位,头部公司相对于美股科技巨头的PEG估值具有较高吸引力;三是2021年12月以来南向资金开始逐渐加仓;四是龙头公司业绩稳定;五是上市制度持续优化,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概股在港上市。
李志武表示,2022年港股投资会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领域:首先,超跌逻辑未破坏、纯粹因杀估值而下跌的板块值得特别关注,如科技和消费板块。其次,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长期投资机遇。“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期具有确定性的成长机会。最后,关注创新生物医药公司。港股生物医药板块陆续上市了众多次新股,2021年受大市拖累,股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随着市场逐步修复,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公司有望获得合理估值。
曲少杰表示,港股市场参与主体是以机构投资者居多,投资策略倾向于基本面选股并长期持有,因此大盘股走势往往比小盘股更加稳健,也更受机构投资者青睐,个人投资者应尽量通过投资基金等方式间接参与投资。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目前全市场共有16只港股相关基金正在发行中,绝大部分为跟踪科技、消费、医药等热门赛道的被动指数基金,如招商中证香港科技ETF、博时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银华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ETF等。
(余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