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锦能源布局获成效 积极助力“双碳”目标

来源:东方网    2022-03-02 14:42
来源: 东方网
2022-03-02 14: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国家“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驱动下,大批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发展氢能产业已成为诸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抓手。

谈到转型,早在五年前美锦能源率先布局,开始了由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转型升级,目前已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美锦能源在不断巩固氢能布局的前提下,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碳中和路径。

氢能产业链布局升级,彰显榜样力量

2022年伊始,美锦能源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升级为“五个一”:“一点(整车制造)、一线(燃料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一网(综合能源供应网络)、一平台(碳资产、大数据管理运营平台)、一中心(氢能汽车运营中心)”。

美锦能源已完成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中,具体包括上游搭建氢气制储运加工产业链;中游搭建从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整车制造的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能源金三角、中部地区。

美锦能源已经探索了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持续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集群。

通过多年的拓展,美锦能源在氢能领域方面的积聚优势已经十分明显。

从上游的“制储运加”各环来讲,美锦能源可发挥低成本制氢价格优势,推动车用氢气价格下降,利用现有加油站、CNL/LNG站,扩展加氢设施,形成加氢站网络;中游的氢能产业核心产品,美锦能源利用资本优势培育核心零部件及终端应用产品,享受技术发展红利;下游涉及的场景运营与管理,美锦能源也能够发挥自身场景优势,深度参与运营管理。

去年8月底,上海官宣成为全国首批示范城市群,联合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山东省淄博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等6个城市(区域)共同组建“1+6”上海城市群。笔者发现,而在这批示范群的城市中,美锦能源也早有布局。和嘉燃集团共同投建的嘉兴港区首座集加氢和交电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正式启动,联合国华能源等六家签约方与宁东基地管委会合作建设宁东可再生氢生态碳中和示范区项目,联合国鸿氢能、飞驰科技、氢源嘉创等企业在鄂尔多斯合建氢能产业园等。去年九月初,五部委正式批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为首批示范城市群。美锦能源的布局广东示范城市群中脱颖而出,近年来推行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就是其最显著的成果,飞驰科技、国鸿氢能、鸿基创能构成“氢能铁三角”,成为美锦能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不难看出,美锦能源在氢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模式,逐步成为供众多同业借鉴的经典案例。

率先涉足碳交易市场,开创行业先河

毫无疑问,2021年被看作“碳中和”元年,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下,碳交易市场也正式上线。

按照碳交易的分类,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CCER,即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缩写。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且用于抵销的CCER不得来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

据多个平台公开信息显示,美锦能源在CCER方法学开发方面的工作是从2021年6月开始,旗下子公司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氢山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氢燃料减排方法学开发及应用和近零碳绿色工厂创建项目》协议,进一步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出台“国内首个氢能燃料碳减排核算方法学”。9月初,美锦能源联合氢山科技对外设立美锦碳资产公司。

2022年1月中旬,美锦能源碳中和报告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美锦能源碳中和报告共分为八大板块,其中包括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和中国的大国表率、美锦能源的碳中和承诺、焦化行业的碳中和思考、美锦能源的碳排放情况、碳中和行动的四个原则、美锦能源碳中和发展战略、煤焦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展望、碳中和与ESG。报告内容详尽而全面,美锦能源真正在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为行业树立标杆。

美锦能源在碳减排和碳资产等领域的实际举措,无论是对企业自己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焦化行业,都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美锦能源方面还表示,未来将倾力打造“企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近零碳良性循环,努力成为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