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2亿 这些事都可以“一卡办”

就医用药、移动支付、交通出行、文旅服务……这些事,社保卡都可以办理。宋京燕介绍,近期,人社部和国家医保局开通“总对总”通道,支持电子社保卡和医保电子凭证,在就医购药领域并行使用。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2亿 这些事都可以“一卡办”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3-03 07:2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2-03-03 0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孔德晨

就医用药、移动支付、交通出行、文旅服务……这些事,社保卡都可以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3.52亿人,普及率95.7%,其中第三代社保卡1.38亿人。专家表示,社保卡“一卡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体现了中国民生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提高,有利于增强居民的获得感。

能领钱、能看病,社保卡功能更多样

社保卡能办哪些事?

社保业务能快速办理——青年人办理参保登记享受就业服务、中年人参加职业培训办理社保关系转移、老年人进行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查询社保权益……这些服务都可以线上线下“一卡办”。人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京燕介绍,目前,人社领域95项应用已普遍开通用卡,群众持卡或者扫码即可快捷享受。

能发钱,成为“待遇卡”——社保卡可以领取就业补贴、养老金、失业金、工伤津贴、农民工工资等,是名副其实的“待遇卡”。宋京燕介绍,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已在31个省份的部分地市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发放。四川、江西等地还探索了通过社保卡发放国家助学金。

据了解,全国社保卡“一卡通”应用目录清单已达160项,涵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就医购药、政务服务、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助学金发放等应用领域。专家指出,社保卡功能的不断拓展,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让老中青各年龄群体都能享受到更便利的社会保障服务,对增强社会保障统筹和改善民生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域通、服务通,这张卡真好用

异地就医刷不了社保卡?丢失了重新申领很麻烦?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当前,社保卡已全面支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领取养老金等全国“一卡通”服务,部分地区正在探索区域“一卡通”。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一卡通办”、待遇补贴“一卡通发”、医疗健康“一卡通结”、交通“一卡通行”、文旅“一卡通游”;川渝地区推出31项人社合作服务,并实现了持社保卡在重庆市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两地三馆的图书借阅通借通还;广东省积极探索社保卡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应用服务,20余万港澳居民持社保卡享受便利服务……

“近年来,人社部门大力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各地普遍实现了社保卡申领的‘立等可取’。”宋京燕介绍,人社部已于去年12月开通了全国社保卡“跨省通办”线上服务,群众可以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掌上12333APP等在线办理社保卡申领、启用、补换、临时挂失、制卡进度查询等5项“跨省通办”服务,足不出户线上提交申请,卡片邮寄到家。

更智能,超5亿人领取电子社保卡

社保卡不仅有实体卡,还有电子卡。

2018年,人社部在福州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签发首张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此后,社保卡不断实现线上线下全面打通,更多元的服务生态圈正逐渐形成。

目前,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亿,已累计开通62项全国服务,涉及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社保卡服务等方面,2021年累计提供线上服务112.51亿人次,各省市属地服务开通1000余项。其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就业在线”,实现招聘求职信息汇聚、共享和发布,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如今,全国已有202家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平台,累计发布1635万个岗位信息,注册用户1672万人,用户累计访问9196万次。

各地在推进电子社保卡智能化使用方面实招频出。在广东江门,市民通过电子社保卡“扫一扫”即可快速登录社保卡自助服务机办理养老年审、社保余额查询、社保缴费查询、凭证打印等人社业务。江西新余对接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群众通过电子社保卡二维码就能在商超购物支付,实现电子社保卡移动支付,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提供了全新、安全、便捷的服务方式。

宋京燕介绍,近期,人社部和国家医保局开通“总对总”通道,支持电子社保卡和医保电子凭证,在就医购药领域并行使用。“截至2021年底,电子社保卡已在16个省份138个地市实现扫码就医购药。”宋京燕说,“此外,电子社保卡还开通了‘长辈版’和‘亲情服务’,方便老年人操作。”

(孔德晨)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