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战古城——中国二十二冶邯钢新区转炉炼钢系统工程纪实

来源:东方网    2022-03-03 11:41
来源: 东方网
2022-03-03 11: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项目简介: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转炉炼钢系统工程,项目于2007年1月中标签约,同年4月8日奠基开工,历时570余天,2008年11月工程竣工,2011年获得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007年4月18日,中国二十二冶邯钢新区转炉炼钢系统工程,开工。该工程是邯郸市调整钢铁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施工内容主要包括2座250吨转炉、2座LF精炼炉、2座RH精炼炉、2条双流板坯连铸机、废钢间、炉渣间、LF、RH炉除尘系统、上料除尘系统、转炉一次除尘系统、转炉二次除尘系统,公辅管道系统等。此次,中国二十二冶邯钢项目同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奖与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一炮双响、双花齐放,其工程主体装备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为邯钢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邯郸,坐落于太行东麓,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燕赵古城,曾经有着无数慷慨悲歌之士为它增添迷人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这座城市都有着其特殊的魅力——工匠精神。一展历史的画卷,金丝锦绣下的繁花如缀,水墨丹青里的江山如碧,浴火新焠后的玉瓷青花,这些无不凝聚成传统工匠精神的缩影。工匠精神演变至今,对其崭新的诠释那就是对自身本职工作的坚定执着和卓越追求,对所做之事和生产产品的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这就是现代企业人的信仰以及对信仰的坚守。中国二十二冶作为国家建设的先锋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千锤百炼精品优质项目,披荆斩棘夺得璀璨硕果工程。

科学管理 构筑质量之基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精准的施管,让整个项目工程井然有序,创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落实一人一物一事地管理的法则,明确人、事、物的责任,使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这就是管理的魅力所在。

作为公司重点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设备、设计问题众多,是邯钢新区炼钢工程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施工中由于各专业设计人员制图时沟通不足,几乎每张图纸都会伴有一、两处设计变更,工程量的增大,对原本紧张的工期更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因为甲方资金问题造成设备供应不足,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很大阻碍。人员、设备、设计和工期进度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虽然道阻且难,但是质量永远为先,经验丰富的中国二十二冶邯钢项目部没有被束缚住手脚,迅速召集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安装网络计划,找到推进工程的关键点,快刀斩乱麻,将施工力量全部投入其中,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节点完成。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加快,各种矛盾瞬时间积累在一起,大有随时爆发之势,设备都在同一时间到场,现场的厂房内以及炼钢厂房和连铸生产车间的道路上充斥着设备、人员和交通工具。项目经理毕国强直接进入一线临阵指挥,像一位专业的交通警察,疏导人员各司其位。他带来了几卷红胶带,不断喊人挪动设备,让几名工人在地上贴了起来。大家都纳闷地看着这一切,心想这位项目经理是不是现场经验太少,不帮忙,怎么还过来添乱呢?毕国强经理丝毫不被这些议论所动,反而加紧指挥工人往地面张贴胶带,几卷用完,现场被分割成棋盘一般。突然,大家似乎明白了经理的用意,现在所有设备、备料和工具都有了自己的“家”,小小的胶带布成了一盘大棋,从一开始的相互交错、混乱不堪立马转变为了星罗棋布、整齐划一。这正如一张办公桌,如果上面摆满了东西,那必然资源不能及时整合高效利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加安全,一向是二十二冶旗下项目6S现代化管理的有力抓手,这正是保证精品、提高质量的趁手工具。参建职工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实行两班倒制度,白天黑夜同时施工,全面进入攻坚战状态,一方面为了抢回此前被浪费的工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快腾出安装场地,解决现场的拥堵状态。其中800米长的氧气顶吹阀门站管道,仅用了十天就完成焊接安装任务,各位焊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的人生。这样的速度和质量,连甲方都认为是一个奇迹,然而奇迹背后却隐含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付出。

匠心独运 雕刻质量之石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就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邯钢250吨炼钢系统工程的设备安装是整个工程中量最大、工期最紧、技术含量最高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转炉本体设备安装与连铸大巴回转台设备安装,从施工准备到设备安装的每一天,以项目部总工程师王春生的为首的技术团队都在琢磨如何成功完成安装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计划完成工程的各个重要节点,他们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这种煎熬与考验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有多么艰辛。

其中转炉本体炉壳和托圈的组装及定位吊装不仅是整个工程的中心点,也是技术人员需要集中所有力量攻克的难关。邯钢250吨转炉采用倒装法安装,托圈、炉壳分别安装在各自的临时托架上,需要按照炉壳吊装、托圈吊装的顺序进行设备安装。在托圈的吊装过程中,因为炉底与托圈支撑面净高过大,炉底托圈吊装用钢丝绳成了吊装阻碍,导致托圈无法落到安装位置,吊装工作一下僵在这里。项目部为此专门成立技术组,进行定点攻关。可是组员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有人建议重新设计制作吊装系统,又有人提议做好保护措施,强行吊装。时间、成本和安全本应和睦相处的三兄弟,此时互为掎角之势,水火不相容。在没有更好办法的前提下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限定的工期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指向了在场的每个人。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决定把质量放在首位,搁置争议、集思广益找出更好的办法,破解这一难题。最终,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借助外在的辅助设备,制作了大型转炉变支架,成功实现了炉壳和托圈的组装与就位。

连铸机大包回转台的施工是第二个难点。大包回转台重达300多吨,正处于天车梁正下方,所以无法直接使用天车吊装到位,并且由于甲方订货原因,钢水接收跨的天车要两个月后才可以投入使用,无法采用传统的双机抬吊的方法进行安装。时间不等人,项目部急甲方之所急,积极与甲方沟通,全力确保大包回转台吊装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专题攻关,通过BIM动态模拟吊装过程,并从公司邀请了技术专家一同制定了水平推移的吊装方案。在所有人的通力合作下,大包回转台顺利按期推移就位,赢得了业主由衷的认可。

时刻专注 洞悉质量之眼

“锐利的剑,锐利的眼”在工程测量中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专注,无论身处何地,是头顶骄阳似火,还是脚下多年冻土,在安全帽下的眼睛里只有控制点的精确与否。周围是黄沙漫野,还是机械轰鸣,都似乎影响不了全站仪下驻守的测量员,心在净土,别无旁骛。

在大包回转台垫铁配置的施工中,由于厂家提供的回转台预埋锚固件制造粗糙,其上表面为非加工面,高低不平,难以达到安装精度所要求的水平误差。钳工班长班岳刚带领班组成员,耐心地测量出每一块垫铁所设置的不平度,针对每一组数据,加工不同角度的斜垫铁,大量节省加工锚固件的时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2个核心底座的处理。

在扇形段设备安装的时候,还有一个让大家感到敬佩与感动的故事。由于扇形段全部采用外国的进口设备,外方专家在安装精度和测量值上要求非常高,调整难度大,并且现场不具备放置仪器的位置。但是测量工作不能停止,测量员陈明就多次与达涅力外方专家商讨,通过用铝合金制作型材支架解决难以测量的问题。但是,外方专家不信任陈明,对于他测得的控制点,和走过的水准路线,总是另寻第三方复测复量,而且这时间还计算在二十二冶项目部一方中。直到6月中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陈明接到家里的电话,先是母亲生病住院,第二天年近90岁的奶奶不幸在包头病逝,想到同事们都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拼抢节点,自己身兼测量和材料工作,如果此时转身回家,失去了控制点指引,项目将会变为无的之矢,如琴弦绷断般戛然而止。一边是工作,一边是亲人,反复权衡利弊后,他强忍心中悲痛,毅然选择留下来继续坚守着岗位。这件事,让现场的同事从心底里对他默默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获得了外方专家的认可,外方专家常常用他生硬的汉语说“测量数值我只信任陈,报验单找他来签”。

2008年11月10号,邯郸炼钢工程现场锣声和鞭炮声震天,随着第一炉钢水吹炼成功和第一批方坯浇铸成功,邯钢新区转炉炼钢系统工程顺利竣工投产,570多个日日夜夜,在此时此刻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回望整个项目工程,我们运用6S管理模式,先后完成了特大异形设备安装,连铸机大包回转台的施工,扇形段设备安装等诸多艰难工作,为今后的其他类似项目工程提供了优越的模式,成熟的大型设备吊装方法。中国二十二冶用智慧、专注、匠心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为邯郸这座古城的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历久弥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的精神体现——专注求精、坚守务实、忘我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标示,一种示范,一种文化精神无声地传递。真诚地希望能够让“工匠精神”润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文化精神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胡强、任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