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喜看春潮涌

来源:东方网    2022-03-24 17:02
来源: 东方网
2022-03-24 17: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去年,基地重点企业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石化”)累计加工原油2652.41万吨,实现产值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85.8%。

我市首个千亿级产值企业由此诞生,舟山油气全产业链的新引擎动能澎湃。

跳出鱼山,8公里外的岱山本岛,一个旨在承接基地产业溢出效应的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数十家上下游企业争相入驻。建链、延链、强链,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跳出舟山,鱼山更有着提升我国高端化工品自给率、降低进口依赖度、强化舟山辐射长三角能力等重大战略意义。

东海之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鱼山激起阵阵如潮回响。

油不落地,气不上天“吃干榨净”每滴油

“十四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绿色石化”的理念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将越来越突出。

据了解,仅一期工程,浙石化就在环保上投入152个亿:生产厂区主要使用自产合成气、干气等脱硫清洁燃料,从根本上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炼化一体项目乙烯裂解炉是全国首套采用低氮燃烧+SCR脱硝工艺,排出氮氧化物远低于标准排放限值;罐区各存储罐均设置为浮顶罐,从源头减少油气挥发……

二期项目中,浙石化还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这是实现重劣质原油清洁高效转化的关键技术,代表了当今炼油工业的先进水平。

“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提高项目炼化一体化率,是“吃干榨净”每滴油的基础,也是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妙招。原油经常减压装置分离后,根据性质被分送到不同的生产装置里,最终被加工成乙烯、丙烯、芳烃、碳四、碳五、碳九等产品。每一个大品类下面,又是十数个甚至数十个小产品品类。

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据统计,浙石化一期项目成品油总收率35%,远低于传统炼厂60%水平。最直观的感受是,半个月内3次登岛,尽管全球最高最大的火炬塔群昼夜不息,但记者行走在厂区,空气中并无异味。

能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也在炼化塔林之间生动演绎。“我们每一个季度都进行基地环境质量背景值监测,对基地周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检验分析。 ”基地管委会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王奇介绍,以生物要素为例,几年内监测下来,基地周边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依旧较为稳定。

绿色环保的发展底色不断加深。今年1月,我市与浙石化签约共建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引入清华大学科研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绿色石化、碳中和领域技术创新。据了解,该中心力争五年内创建成为领域类国家 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圈,为石化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打造世界 级石化基地,安全是必须守牢的底线。“在鱼山,每根管道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运行状态在后台监管平台上看得清清楚楚。 ”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还在全省率先建立完成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制清单107项。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基地管委会自2017年起就与杜邦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安全环保咨询服务协议。“去年开始又连续两年和繁安公司签订了基地生产、建设现场8大类特殊作业安全监管,每日会对100个生产、建设点位进行现场安全管控。 ”基地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刘海雷告诉记者。

专业带给安全更强力的保障。“在杜邦公司的建议下,浙石化采用了装置投用前安全确认(PSSR)和高危管线法兰定力距紧固工作。 ”刘海雷表示,截至目前,浙石化实施定力距紧固的管线无一发生泄漏等事故,在世界化工行业内均属领先成果。

政府牵线,三方联动。管委会自2017年开始定期召开“政企联席”工作会议,推动安全工作落实落细,力争把基地内的每个员工培养成安全隐患的发现者。

创造多项记录“绿巨人”加速奔跑

据了解,我国的乙烯下游产品长期存在缺口,需要从日韩等国家大量进口。2018年,中国乙烯及下游产品的总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进口乙烯及下游产品超过50%。

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我国打破日韩等石化强国对乙烯、芳烃等重要石化原料垄断的标志性工程。根据测算,项目乙烯产能全部释放后,将把我国的乙烯自给能力提高10%以上。项目全面建成后,每年产值将超2500亿元,炼化一体化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第五,形成一个集炼油、化工、高端新材料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6000亿元产值。

这将对全球大宗化工产品,乙烯等定价产生影响,舟山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也会有较大突破。

使命在肩,全速奔跑。建设过程中,基地创造了多个“第一”:建成国内最大苯乙烯蒸汽过热炉、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空分设备整体冷箱;投用了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穿越长度最长的跨海定向钻;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是迄今世界单台重量最大的锻焊结构加氢反应器;炼油环节中,380万吨/年重整装置是目前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重整装置;2020年,浙石化拿到了《首批产品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实现当年达产,当年达标……

如今,基地炼化一体化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放眼未来,基地将成为我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今年我们将继续谋划国 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基地管委会主任郑海介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基地还将助力我市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与基地一同“奔跑”的,还有隔海相望的岱山新材料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约2.67平方千米,分为东、西两大片区。“目标200亿元以上产能级,是我县深挖绿色石化基地溢出效应的主要载体。 ”岱山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产业集聚的抱团优势,使得新材料产业园成为业内“香饽饽”,数十家企业在这里扎堆布局,仅去年一季度即新注册石化产业链企业9家。其中,浙江瑞程石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陆续投产。

去年,岱山经济开发区还与卓然(浙江)集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岱山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卓然”作为全国领先的大型石化装备模块化、集成化制造供应商,将与配套产业领域优秀企业共建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产业园2023年全面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以上。

从鱼山岛到岱山本岛,再到“三基地一中心一示范区”,绿色石化基地在这个春天里,再次掀起石化产业的“一江春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