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杰出人才郭彪先进事迹介绍

来源:东方网    2022-03-30 11:43
来源: 东方网
2022-03-30 11: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郭彪是中国岩土工程领域杰出的高尖端人才,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中煤国际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等单位从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岩土方向的勘察、设计、咨询及科研工作,发挥了突出的关键作用。

郭彪在工作中坚持科研与工程相结合,在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交通厅科研项目的同时负责、主导参与了一系列大中型工程项目,在项目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众多行业技术难题,获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云南交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标准规范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20篇,SCI收录1篇,EI收录10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获得国家专利14项(其中第一发明人9项,发明专利3项)。郭彪担任EI核心收录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审稿专家,入选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青年技术骨干,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郭彪 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

郭彪的研究领域主要为道路路基边坡工程,研究方向包括基础理论、模型试验技术、现场监测装备、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红层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失稳机理与新型防治方法技术研究”,国家863课题“高原山区公路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技术及智能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交通运输部项目“高海拔山区公路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示范工程”,NSFC云南联合基金“云南地区环境与工程因素诱发滑坡力学机制研究”,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路基边坡支挡结构物大比例模型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普洱市澜沧至孟连至勐阿二级公路边坡灾害评估及典型边坡防治对策研究”、“基于阵列MEMS测量技术的复合式边坡深部位移自动化监测系统研发”、“基于SAA的边坡变形自动化监测与预警平台研发”、“云南省山间盆地高等级公路软基处置新技术研究”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郭彪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及技术成果,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公路》等优秀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专著《竖向排水井地基固结解析理论》。

在工程项目方面,郭彪先后承担了“重庆市南岸区电力局四公里至响水洞电缆隧道勘察”、“重庆江森自控电池有限公司蓄电池项目勘察”、“云南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齐云隧道边坡勘察”、“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西延伸段工程初步勘察”、“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渝中区延伸段工程初步勘察”、“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西延伸段石马立交站-玉带山站区间详细勘察”“重庆保税港P分区市政道路二期工程详细察”、“重庆高新区沿山大道初步勘察”、“重庆市茶园至木洞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等项目的勘察工作。承担“重庆市垫江县凤山路隧道出入口边坡工程”、“重庆市开城路道路工程”、“银城·云水间边坡支护工程”、“重庆纵七路道路工程”、“重庆纵四路道路工程”、“重庆长寿区桃渡片区菩提东路道路工程”、“重庆长寿区桃渡片区菩提东路道路工程”、“鲁甸8.03地震昭巧二级公路恢复重建工程”等项目的路基、边坡设计工作。在勘察设计工作中,郭彪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精细设计,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参与编写云南省地方标准《公路路堑边坡支护工程勘察设计指南》(DB53/T20142015)。

郭彪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原创贡献及杰出成就。在基础理论方向,郭彪发展了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单层打穿、未打穿及成层砂井地基固结理论、真空预压下砂井地基固结理论、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等,大大推动了软土固结理论的进步;在模型试验技术方向,提出了路基边坡三维模型试验平台整体方案、支挡结构大比例模型试验加载方案以及路基边坡模型试验侧壁减摩技术,有效提高了模型试验水平;在灾害监测方向,郭彪研发的基于MEMS的位移监测技术是我国首个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阵列式边坡深部位移自动化监测装置,造价仅为国外装置的1/3,可实时展示岩土体内部变形以及滑动面从变形到失稳的全过程,监测精度、稳定性和适用性都得到大大的提高;边坡防治方向,提出了预制内锚头新型锚索结构、对拉扶壁式挡墙结构、长短桩桩板挡墙、生态桩板挡墙等多种新型边坡防治结构。获得了“路基边坡与地下工程多功能三维模型试验平台”、“一种路基边坡支挡结构物大比例模型试验加载系统”、“一种用于路基边坡三维模型试验平台的可加载移动侧壁”、“一种岩土体表面位移测量装置”、“一种根土复合体原位剪切试验装置”、“长短桩桩板挡墙”、“对拉扶壁式挡墙结构”、“一种生态桩板挡墙”等等多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在多个项目中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中国工程建设、病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赵庆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