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焕
近期,一项与婴配粉相关的核心技术攻关,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飞鹤等多家单位成功揭榜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婴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创新及示范”项目,其中飞鹤还将牵头开展“大宗功能性乳基料规模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课题研究,推动婴配粉关键原辅料生产技术攻关,突破中国乳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重点专项致力于解决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针对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设揭榜挂帅项目,讲究“谁有本事谁揭榜”,以释放创新潜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飞鹤等多家单位揭榜的就是首批12个重点专项榜单任务之一。
事实上,这不是飞鹤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飞鹤已承担25项国家及省级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国 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7项,覆盖母乳研究产品研发、关键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规模化奶牛养殖技术创新、原料奶检测、信息化等多方面。
对此,可能不少人都会有疑问,作为一家乳企,飞鹤如何能承担这么多的重大项目,并牵头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母乳研究:从国内空白到国际领先
科研攻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也是婴儿食品研发的金标准。全球第一款婴幼儿配方奶粉诞生于1915年,美国一名儿科医生根据婴幼儿营养需求以及对于母乳的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模拟母乳的配方奶粉”。
实际上,如其他行业一样,中国的母乳研究也并不具备先天优势。2009年之前,国家层面还尚未开展全国性、系统性的母乳研究,而全国性母乳成分数据的缺失更是大大束缚了母乳研究的发展。
飞鹤是最早开展中国母乳研究的奶粉企业之一。2009年,飞鹤承接了黑龙江省科技厅“母乳化高端婴幼儿奶粉的研制及其产业化”科研攻关项目,确定了飞鹤特有鲜奶配方湿法工艺参数和速溶技术,并开发出3个高端母乳化婴幼儿系列配方奶粉产品。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动弥补中国母乳研究的空白。2010年的“863计划”中,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强化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专项提出要建立中国母乳数据库。希望通过对全国不同区域的母乳和婴儿进行乳汁和血样的大规模采样,建立中国母乳成分数据库,为制定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提供依据,并研制适合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的配方食品。
飞鹤被纳入863计划的参与单位之一,主要承担黑龙江、北京这两个地区母乳的采集和检测任务。以此为契机,飞鹤开始了建立规范的母乳采样、检测标准,并着手建立中国母乳数据库,正式推开了科学、系统地研究中国母乳的大门。
依托这两项研究,2010年,飞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母乳化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星飞帆。而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以星飞帆喂养婴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排便情况、睡眠时间等均更接近母乳喂养婴儿。
作为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转化成果,星飞帆受到了越来越多妈妈的信赖,并在2019年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大单品。2021年11月,经国际权威调研机构认证,飞鹤星飞帆家族产品已经跃升为全球婴幼儿配方奶粉第一大单品。
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推动了星飞帆的诞生,也为飞鹤后续的母乳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后十余年中,飞鹤持续丰富“中国母乳数据库”,如今样本量已达20000多个,覆盖全国27省份。研究层次也从最初的成分分析,深入到了活性、比例、动态变化等方面,并形成中国母乳谱系研究和CHMP中国母乳计划两大技术路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飞鹤多项母乳研究成果填补行业空白,研发成果“含金量”不断突破行业水平。
仅在2021年,飞鹤就在国际顶尖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等发表了39篇文章,学术成果产出名列中国乳企前茅。来自第三方数据显示,飞鹤2020年的10篇SCI论文发表数和2021年的21篇SCI论文发表数,均是国内乳企第一。
飞鹤2021年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总体的成果产出量,飞鹤学术研究成果的覆盖领域、刊发平台以及影响力都领先业界。
从研究领域来看,涵盖了母乳、肠道菌群、临床试验等,与国际主流研究方向一致。
在发布平台上,飞鹤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Chemistry》、《Frontiers in Nutrition》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影响因子最高达到9.3。其中,不仅有对中国母乳的系统综述,也有在人与动物乳蛋白组比较、蛋白组学、低聚糖组学等以及临床试验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时至今日,正是在飞鹤等乳企的推动下,中国母乳研究不再“青涩”,并且开始领先全球。
全产业链创新:“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
2008年,国内奶粉行业深陷安全风波,几乎所有国产乳企都面临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行业问题,彼时国内乳业巨头快速扩张,但大都奉行“自己不养牛,只从农户手上收奶”的原则。根据当年的市场数据,超过八成的奶牛场仅有不到五头奶牛。
这就导致散奶充斥市场,而背后奶牛的健康情况、牛奶运输中的卫生情况都很难掌握在乳品企业手中,从而无法从源头保障原奶品质。飞鹤看到了这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因此坚定认为从环境到牧场、从饲料到喂养、从生产到质检,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都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建立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科学化饲养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2006年,飞鹤在北纬47°黄金奶源带上着手自建万头牧场。牧场如何建?建起来如何管?没有先例可供参考,飞鹤就一边自己摸索,一边向国际牧业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挤奶设备、聘请全球顶尖专家团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变革等,默默探索适合国内的大型牧场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也在探索奶牛规模化养殖试验,飞鹤凭借自有牧场和管理经验,先后承接了黑龙江省科技厅和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等项目,针对奶牛优质安全饲草供应模式、规模化牧场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等课题开展相关研究。
飞鹤自有牧场
围绕全产业链,飞鹤进行了大量原创性的实践,建立了全球首个全产业链模式,同时依托相应的科研项目,飞鹤也在持续探索从一棵草到一头牛再到一罐奶粉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
研发成果显著,飞鹤牧场产出的鲜奶乳脂、乳蛋白含量分别达到4.0%和3.3%以上,菌落指数指标小于10000cfu/ml,体细胞≤20万个/ml,安全性和品质远超国家标准,亦超过被视为国际生鲜乳最高标准的欧盟标准。
近几年,飞鹤还与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在北纬47°开辟多块试验田,遴选试种了近百个饲草料品种,并精选出近10个品种进行大田观察。最终筛选出玉米、燕麦、苜蓿等多个适宜不同县区种植的饲草品种,并发表学术论文2篇、学术专著4本、申请专利5项。
2021年,飞鹤还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团队赴飞鹤产业集群进行调研,将原先的6项过程标准增加结果标准和服务标准2项标准,升级为“6+1+1”的新鲜乳粉标准体系,产品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飞鹤智能化工厂里,机械臂在装箱
对于高品质的追求,也给飞鹤创造了巨大价值。2009年在国产奶粉一片黯淡的情况下,飞鹤销售额增长超过10亿元,增幅超100%,并从此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龙头。2020年,飞鹤实现营收185.92亿元,成为中国奶粉市场第一品牌。
而飞鹤先行先试取得的良好成果,也进一步激烈更多乳企布局上游奶源。目前自建牧场、建设全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乳企的通行标准,这也推动国产奶粉产品品质逐步提升,助力中国乳业实现全面逆袭。
原辅料国产化:从源头解决“卡脖子”难题
如今国产婴配粉的研发,正在深入深水区、无人区。
一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都存在着奶源进口依赖度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等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隐患。尤其受疫情影响,国际物流受阻,再次暴露了婴配粉关键核心原辅料缺乏问题。
实现关键核心原辅料的国产化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控,成为乳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2011-2014年间,飞鹤承担了科技部“乳基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及“干酪乳清回收及产品加工技术中试与示范”(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进行脱盐乳清方面的研究,实现了脱盐乳清粉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
依托项目研发成果,2012年,飞鹤黑龙江齐齐哈尔甘南工厂率先建设脱盐乳清液生产线,年设计产能达到8400吨,并成为此后近10年国内唯 一一条正常运转的脱盐乳清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乳企脱盐乳清粉垄断全球市场的局面。
随后在2018年12月,飞鹤又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成立中国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围绕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的核心原材料,进行制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探索。2年多以来,共申请了8项专利技术,开发了6个相关产品。
中国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落户飞鹤
但还不够。如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所言,研发创新是飞鹤持续发展、赢得消费者的关键,也是未来支撑飞鹤走向百年、走向更长时间的核心动力。
此次飞鹤等单位联合揭榜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婴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创新及示范”项目,将共同突破婴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规模化制备的核心技术瓶颈,实现活性乳铁蛋白、脱盐乳清粉等核心配料的国产化,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配料,进一步实现关键原材料的自主掌控,突破行业的“卡脖子”难题。
自2009年至今,飞鹤积极承担国家“863计划”、“十二五”项目等25项国家及省级重要科研项目,以“探路者”姿态勇闯“无人区”,聚焦前沿探索,把未知变为已知,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引领行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科研没有尽头,飞鹤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