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领域再添强力资本新星 海螺环保正式登陆港交所

来源:东方网    2022-04-01 14:22
来源: 东方网
2022-04-01 14: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我国“碳中和”相关政策频繁发声,并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随着“双碳”相关政策的陆续推行,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作为循环经济中流砥柱力量的固危废处置产业,对碳减排贡献值迎来高期望,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

3月30日,国内领先的环保型工业固危废处置企业——中国海螺环保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港股资本市场,股票代码00587.HK。作为国内最大的水泥窑废物处置服务商,海螺环保的上市为何如此受资本市场关注?究其原因,或许是其紧抓国家大力推进的绿色发展机遇,于海螺创业(00586.HK)的带领下在转型中不断升级,仅用六年时间就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利润复合增长率69.8%,高速发展势头强劲

据了解,海螺环保脱胎于港股环保龙头海螺创业。后者是一家提供节能环保“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集团,已形成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废两大环保核心技术的双轮驱动,处于环保行业中龙头地位,目前刚登上资本市场舞台的海螺环保即是其固废危废业务的核心发展平台。

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海螺环保是中国使用水泥窑技术处理固废危废服务最大的供应商:按正在营运中的处理能力计算,公司水泥窑处置能力占国内水泥窑处置市场总份额的约21.7%;按处理量计算,则占市场总份额的约31.1%。

受益于政策推动、行业高壁垒及技术领先优势,近年来海螺环保发展迅速。2018-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97亿元、7.38亿元及11.4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9.8%,远高于中国水泥窑处理市场年增长率的58.9%。其中,来自工业固废处置的收入由2018年的8587.8万元增至2020年的3.1亿元;来自工业危废处置的收入由2018年的3.11亿元增至2020年的8.34亿元。截至2021年前九个月,公司实现营收11.94亿元,净利润4.57亿元,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

在营收大增的背后,是海螺环保业务规模的持续突破,公司工业固废危废处置量从2018年4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40万吨。其中,工业固废处置量由2018年的3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10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90.5%;工业危废处置量由2018年的1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4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则为78.5%,全部实现高水平增长,体现出海螺环保成长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打造工艺技术创新高地,稳坐固危废处置产业龙头

对于企业来说,在营收利润增长数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主业优势如何,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015年,海螺环保收购西安尧柏项目,正式进军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行业;2017年,公司第一个全资固危废项目在芜湖投运;2019年,与中国建材成立合资平台,扩张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及危废业务市场;2020年,与中化国际订立合作协议,进行飞灰处置业务领域深入合作,并增资入股完成陕西邦达油泥处置项目收购,拓展油泥处置业务;2022年,公司成功上市,进入发展新阶段。回顾海螺环保的发展历程,仅用六年时间便成功抢占固废处置领域龙头角色,开启了多产业化融通发展的新局面。

对于环保创新企业而言,技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海螺环保从诞生之初就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流技术团队。目前,公司已成功培育出世界领先的固体废物处置工艺技术,包含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飞灰水洗工艺、油泥处置工艺、污染土壤协同处置工艺等,拥有60余项已注册专利和近30项在申请专利,创新成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注自主创新,海螺环保还积极与国内环保领域知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寻求合作,共同探索节能环保领域的新思路、新模式,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多样性。2021年,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吴丰昌院士团队战略合作,聘请吴丰昌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并同步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技术转化。

手握“技术”王牌,海螺环保开启加速布局模式,全面扩大产业规模。目前,公司已构建七大市场区域,服务覆盖国内超20个省份,是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市场占有率第一,也是处置规模最大的环保企业。

自然,在优异的业绩表现和强大的技术创新的双重助力下,公司综合实力和品牌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跃升。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固废行业专业化服务领域水泥窑固废协同处置年度成长企业”、“中国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水泥窑协同处置示范工程”、“中国战略性新兴环保行业领军企业”、“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荣誉称号,受到行业和客户的普遍认可。

紧抓历史性发展机遇,内生+外延布局未来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势下,固危废处置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上,特别是水泥窑协同处理具有温度高、焚烧空间广、焚烧停留时间长、处置规模大、无灰渣排放的独特优势,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水泥窑固危废处置服务市场的总处置收入预期将由2020年的48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1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3%。且相比于其他危废处理方式的增长率,水泥窑协同处置增长率明显领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使得海螺环保在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次成功上市,于海螺环保而言,仅是其战略规划中的一小步,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是其长远目标。展望未来,海螺环保表示将借助“双碳”政策东风,持续提升产能规模,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通过核心工艺加规模优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牢牢巩固市场领导地位。

除内生性发展之外,海螺环保也将通过外延式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前,国内固危废处置行业整体分散,相信身为业界领 袖的海螺环保可以紧抓资本市场带来的红利与机遇,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丰富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助力形成海螺环保形式新的业务模式和利润增长点。

写在最后:

奋斗六余载,启航新征程。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支撑下,通过继续加强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夯实企业基本盘,海螺环保这颗冉冉升起的资本市场新星必将不负韶华、扬帆远航,为中国环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