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等三部门提出 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25%

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发改委等三部门提出 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2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2-04-12 07: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业内人士表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大。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

将制式服装作为循环利用突破口

我国的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随着人均纤维消费量不断增加,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因此,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有效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更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意见明确,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打通回收箱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校园的壁垒,提高回收箱体覆盖率,鼓励引导回收企业向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下沉布局。结合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支持大中型城市率先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意见还提出,将废旧军服、警服、校服等制式服装作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突破口,推行绿色设计、使用绿色纤维,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大支持力度,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废旧制式服装循环利用试点,提高统一着装部门、行业制服工装、校服的循环利用率。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意见的出台可以引导资金、企业从事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的生产。“近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通过循环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资源的浪费,不断促进技术创新,改善旧的纺织品循环技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周密表示,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广阔。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国都会面临供给的瓶颈;在全球贸易环境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国际供应链也不太稳定。因此,有效用好已有的资源,不仅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也有利于保持供应的稳定。

在周密看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不少产业都非常具有潜力。“像新能源汽车中锂电池的循环使用,家用电器,更换率比较高的服装、鞋类,以及一些对资源依赖比较强的产业,都有很大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2022年版)》正式施行,目录新增废旧轮胎、废橡胶制品生产再生油、裂解炭黑退税优惠,退税比例达70%。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数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据统计,2019年我国废旧轮胎年产生数量超过3.3亿条,折合重量超过1000万吨,居世界首位,且每年以6%-8%的速度增长。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鼓励二手商品市场“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加强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等。

规划指出,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支持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引导并规范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电商平台共享信息,引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入规范化拆解企业。保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