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爱种菜?中科院博士史军“六一”儿童节在抖音科普植物知识

来源:东方网    2022-06-02 12:03
来源: 东方网
2022-06-02 12: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如果没有物业部门管的话,我相信小区里的绿化带,分分钟都要变成菜地……甚至说嫦娥探测器都把菜园带月球上去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六一”儿童节当日晚7:10,抖音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十万个为什么·抖音百科奇妙夜”科普活动中,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以《植物老师的为什么》为主题演讲中开玩笑的这样说。演讲中,史军科普了大量植物学知识,对为什么中国人爱种菜这一问题进行了趣味分析。其演讲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幽默,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讨论。

演讲开始,史军表示自己收到最多的有关植物的问题就是“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他以此为话题,列举了一种形状蓝糊糊的,一条一条像手指头,外型有些吓人的果子。他科普道,这种果子叫“猫儿屎”,虽然名字难听、长相吓人,但其实是能吃的,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

在现实生活中,与“吃”有关的植物趣味知识也不少。比如,在小朋友的家中,很少会见到蓝色的食物,而卫生间的消毒水、洗衣液却往往都是蓝色的。是因为蓝色的食物有毒吗?并不是。比如也有个例,蓝莓或葡萄就是蓝色的,但并没有毒。蓝色的食物之所以少,是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本就稀少。

他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做过的一项调查,其统计的600多种果子中,只有6种是蓝色的。而蓝色果子之所以少,是因为人类或其他动物,对蓝色的敏感度,低于红、黄、绿等颜色。而植物的果子为了吸引动物注意,能够被动物吃掉后传播种子,也就很少会有蓝色。

说到“吃”,中国人对蔬菜类植物的喜爱尤为特别,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厨艺,甚至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历史。对于为什么中国人爱种菜,史军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蔬菜史话》。在演讲中,他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生动全面的解释。

他介绍,中国人爱吃蔬菜,首先与营养有关,蔬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维生素。比如人的皮肤看起来是一整块的整体,就是因为它的结构是一根根像钢筋的胶原蛋白组成的,而维生素C就像是把“钢筋”固定在一起的铆钉,可以让皮肤有弹性,不容易破裂。

但也有地方的人很少吃植物,比如因纽特人,他们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冰天雪地之中,不仅很难吃到蔬菜,连植物性食物都很少。但他们吃生肉,如鲸鱼的肉、海豹的肉,因此他们又叫爱斯基摩人,翻译过来为“吃生肉的人”,而这些生肉中就富含富含维生素C。

史军进一步解释,生的猪、牛、羊肉中,也富含维生素C,但生吃的话不易消化,又会面临寄生虫的问题,包括施粪肥的蔬菜中,也会有这方面风险。中国人吃熟食,可以很大程度避免感染寄生虫。可加热又会破坏掉维生素C。幸好蔬菜中维生素C足够丰富,比如说大白菜里的维生素C的含量几乎相当于柠檬。这成为中国人爱吃蔬菜的第二大原因。

当然,水果也富含维生素C,但水果通常一年一熟,不能满足我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需求。而蔬菜可以一直种、一直吃,比粮食作物生长周期还要短,更适应古代战乱频发的生活。

史军还列举了中国古代把很多其他地区想不到的作物改造成蔬菜的成果。比如葫芦在世界其他地方多作为容器出现,而中国就把它改造成了葫子,又叫葫瓜;四季豆是中国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而其原产地美洲最初是收集它的种子当粮食吃的。中国人还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破解豆角毒素的烹饪方法,比如干煸四季豆、豆角焖面等。

演讲到最后,史军还列举了苔藓与冷杉两种植物。苔藓高度不足1厘米,而冷杉可以长到80多米,但这并不能证明冷杉比苔藓更高级。苔藓虽然小,但是它可以在地砖缝、河边、甚至下水道里生存,整个世界都需要苔藓这样的生物。他借此教育同学们,生命不分高低贵贱,大家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与环境。而这也是植物带给人类的启迪。

据悉,除了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外,本次“十万个为什么·抖音百科奇妙夜”活动还邀请了中科院院士曹春晓、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中国航空学会常任理事张聚恩、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等10位学者发表科普演讲,内容涉及航天、材料、生物、物理、文学等领域。

演讲于“六一”儿童节当日16:30到22:00点进行,抖音@十万个为什么、@在抖音学习、@抖音青少年 等帐号进行了同步直播。用户可以在抖音账号@在抖音学习 观看节目回放。这些内容也将在抖音青少年模式下的“十万分好奇”频道呈现。

自去年儿童节以来,抖音陆续推出“萌知计划”、“星河知识计划”、《院士开课啦!》,并与故宫博物院推出“抖来云逛馆”计划,持续为青少年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教育已成为抖音上较大的内容品类,打造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知识内容,可以让青少年拥有越来越好的上网体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