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宋飞龙:预制菜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东方网
2022-06-07 09: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疫情常态化时期,预制菜的风口与话题热度与日具增,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支持措施。预制菜以它的营养、方便等特点受到B端和C端的欢迎,为了了解预制菜的前世今生,我们通过协会辗转反侧联系到一位预制菜资深职业经理人-宋飞龙先生。以下为我们对话摘录。

记者问:预制菜是新事物吗?这个概念什么时候被正式确定的?

宋飞龙先生答:预制菜不是一个新事物,我在疫情前已经做了数年的肉类预制菜。过去食品深加工很多都是预制菜的前身,但那时不这么称呼。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餐饮,把剩下的未烹菜品摆到店门口出售,慢慢餐饮行业就默契称为预制菜,最后这一概念正式被全社会流行接受。可以说疫情是这个赛道的拐点。

记者问:什么样的产品才叫预制菜?您能给出一个严格的范畴吗?

宋飞龙先生答:的确,目前很多食品企业都来蹭这个预制菜热点,有点四不像的概念挤兑。预制菜行业按照属性细分为植物类和非植物类;按照吃法又细分为即烹类、即食类、即热类、即配类;按照主次还可细分为主材和调味包。

记者问:您可以告诉我们,都是什么企业进入预制菜行业吗?目前有多少家?有市场标杆企业吗?

宋飞龙先生答:好的,按照产业链衍生,目前进入预制菜行业大致有四类资金:1食材源头性企业,这类企业占据原料源头,具有获取原料成本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如双汇,正邦,龙大,雨润或寿光菜区。2食材深加工性企业,这类企业不屠宰,但一直从事预制品深加工,具备渠道优势和科研优势,如思念,老韩头,绝味,廖记等等。3跨界打劫性企业,从未做过,但主营业务受限,跨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板块,如地产,旅游,教培类企业。4资本热钱类,哪里有风口,资本就新培育那个行业。据我所知,目前预制菜企业有600家左右。目前预制菜没有标杆和巨头,最大的也不超过20亿。

记者问:您认为,是什么诱因吸引如此众多的企业进入预制菜行业的?

宋飞龙先生答:一是利润驱动,如做生鲜的只有4-5%利润,做冰货仅1%利润,预制菜中的调理产品就有20-22%利润。;二是疫情影响转轨;三是有的行业夕阳西下,只能跨界培育新业务;四是餐饮和新生代消费者的痛点呼唤预制菜的来临,餐饮人员成本高和流失率大,新生代消费者工作节奏快和懒人经济;五是资本热捧。最后一条,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家激励支持预制菜行业做大做强。

记者问:目前为止,都有那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来支持预制菜呢?

宋飞龙先生答:就我动态性所知信息,今年3月今年,广东发布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称《十条措施》),部署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山东潍坊政府出台《预制菜9条支持激励企业措施》,福建政府出台了《关于预制菜产业措施系列》等等,当然国务院去年把预制菜规划纳入了今后的战略工程。您去查查官网,都能看的到相关文件。

记者问:预制菜都怎么销售呢?您多年经验看,市场渠道如何建设呢?

宋飞龙先生答:从市场端分,出口应该分B端和C端,B端如餐饮店,学校企业单位,卖场;C端如线下连锁店零售和线上零售。从域量来看,应该分公域和私域,公域就是借助第三方平台,私域就是企业自有平台加持。从营销触手来看,应该分实体渠道和互联网渠道,也就是说线下和线上。产品属性不同,渠道选择也应该有不同的对应。我不同意,一药疗百病的营销固执。甚至说,那是一些投资人和职业人不负责任的刻舟求剑的做法。

记者问:提一个敏感且现实的问题,环保对预制菜有什么样的排污要求?

宋飞龙先生答:是的,如果生产肉类预制菜,肯定要上油水分离系统,把油先脱离掉,再净化,然后才是排水。如果是植物类预制菜,系统分离泥水就可以了,再运送泥沙,再排水。肯定最后排污是达标的。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记者问:现在预制菜包装是什么材料?您对预制菜未来包装有一些预测吗?

宋飞龙先生答:现在预制菜的包装基本都是石油化工基的原材料,随着环保和本真的追求,我自己推测,竹浆、甘蔗浆、秸秆奖,草浆类将是预制菜未来包装的趋势,预制菜的包装物和包装设计也将是一个井喷行业…从摇篮到摇篮是未来,将会取代从摇篮到坟墓的时代。

记者问:不能再耽误您的时间了,谢谢您给我们普及了一堂预制菜课,谢谢。

宋飞龙先生答:好的,不客气,希望媒体继续为中国预制菜鼓气扬旗。再见。

编者按语:当下预制菜是热题,但政府需要防止过度投资、盲目投机。尤其是过度投资,在讨论风口的当下,如果缺乏合理的判别,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有产能过剩的隐患。从产业园规划到建设到投产,到供应链布局以及消费市场布局,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建设产业园区,有长期规划的必要,但更需要的是做好预制菜原来已有的产能基础的重新整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