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晨
曾供职于WWCOT、HZS、EADG等境外设计机构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公司创始人、股东
现任山水比德上海设计院院长兼总设计师、
马晓晨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马晓晨先生从事景观设计行业已近20年,作为一个80后青年景观设计师,他在近些年获得了行业内广泛的关注度。不管是他的作品本身还是他本人对年轻行业从业者的积极的影响,都是不容忽略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它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作为一个设计个人所呈现的立体性和丰富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代表当下年轻设计师群体特征的。
马晓晨在十多年前在庐山艺术特训营(中国最大的艺术和设计类培训机构)做特聘专业讲师,当时惊讶于他在学校内拥有的人气,学生门对他的喜爱近乎狂热。得益于他在境外公司的一线工作背景,他的景观教学很好了串联了学院教育与市场需求,对起步较晚的国内景观实战技能的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毫不夸张地说他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景观学子,这个持续的直接的影响,其跨度至少有10年。如今很多他的学生早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马晓晨身上有一种这个大环境里不多见的始终如一的理想主义和匠人精神,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很好的平衡自己在企业中的领导者的角色,自2012年加入山水比德并初创山水比德上海分公司以来,始终以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影响着公司广大的年轻人,他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也为企业创造着持续的内在动力和传承。
马晓晨先生在学术活动中(来源:山水比德)
在中国城市化的大周期中,依托于上海作为全国人才聚集地的天然优势和业务辐射力,以及山水比德自身的品牌力和产品力系统,马晓晨所带领的山水比德上海公司如今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并下辖南京、杭州两个省会城市公司的区域性公司,设计人员规模已超过300人,业务遍及全国。上海区域公司的成功,成为了行业里的现象级的存在。在企业成功的同时,马晓晨没有忘记他作为设计师的身份,他与其它山水比德的核心设计力量一道,与董事长孙虎先生长期专注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山水实践,并参与“新山水”理论的研究,“新山水”实践至今,其对本土文化的再创造和世界性表达,对中国景观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景观设计领域重要的设计方法论,是中国景观学术多样的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马晓晨先生的著述(来源:山水比德)
马晓晨在其数量众多的作品实践中,也逐渐沉淀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观念的独立性。在国内外重要的行业奖项的角逐中,屡有斩获,并获得了诸如IFLA传统与文化类、IFLA公共与卫生类国际大奖、美国缪斯铂金奖、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铂金奖、柏林设计金奖、中国园冶杯大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的认可。
“奖项并非衡量设计师工作成果的唯 一标尺,设计师应该有更大的视野,把自己拉向远离表象比如形式美之外的立足点上,扩大自己的解题的边界,创造更广阔的福祉。”马晓晨认为,行业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似乎昨天还在热衷于谈论所谓的大流行大消费大数据,然而在今天,我们的社会突然间就转而进入一个大经济周期的尾声以及后全球化的封闭的不确定的时代”。在这种高度不确定下,他坦言行业的萧条不可避免,但也表示这一切都是相对的,危机中总是蕴藏着机遇。如他所言:“春天会来,但不属于每个人。”他对行业的前景保持了谨慎但坚定的乐观主义情绪。
IFLA协会公共与卫生类杰出奖(来源:山水比德)
过去的庞大的高速发展的商业开发市场,让景观设计行业几乎没有一刻停顿进而反思进化的间隙,中国的城市与乡野的景象,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低劣的趋同化现象。马晓晨对此流露出很大的担忧:“反流行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其今后的走向到底如何?景观到底以何为美?”在市场下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当下,对于设计热点是否应该从表面的需求转向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马晓晨提出:“寻找新常态下的触媒和燃料”。
马晓晨认为,当下时空的尺度,人的相处方式和组织的模式,一切都变得不再是过去习以为常的。在谈论科技的影响力时,他承认了科技的巨大便捷性和可能性,但也表示:“我们的共情能力在下降,作为人的本体意识在削弱,我们被异化以匹配这个时代的效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心理本体的地位,景观设计的题材是多样的,当它融合于土地和城市的复杂性中,会给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广阔的福祉。”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转变中,其个人品牌马晓晨工作室扩大了在诸如乡村振兴、酒店、市政公共领域的实践和探索。“我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真正回归设计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也能够助力公司业务领域的开拓。目前,马晓晨工作室屡屡拿下一些重要项目项目的设计权,如苏州四季酒店、丽江四季酒店二期等。“四季酒店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获得开发商和品牌方的青睐和肯定,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我和团队的水准有了长足的进步亦获得了主流商业品牌的关注,很高兴能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领域。”随即马晓晨又接连获得如安吉阿纳迪酒店、南昌木棉花酒店等设计合同,马晓晨极其他的团队逐渐开始成为酒店设计领域的新秀力量。他说:“酒店是商业设计中最具难度的类型,他会接受所有专业人士和酒店爱好者的挑剔,尤其是四季酒店这样的国际品牌。”
丽江四季酒店二期(来源:山水比德)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马晓晨把它定义为“城市生活发生器”和“城市命运的转型之地”,最近,他所主持设计的南昌经开区中央公园建成后在南昌当地备受好评,自开放以来广受市民喜爱。经开中央公园位于区内核心地段,占地约290亩,是集休闲、读书、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此外,公园结合生态与人文,融入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理念。南昌经开中央公园是约63万方城市综合体,其中包括综合体、亲园住宅、城市公园、代建文体中心、社区金街、BLOCK街区、全龄活动场地、小区内外8大配置,如今成为南昌公园城市的重要典范。
南昌经开区中央公园(来源:山水比德)
“原先这里是旧工业区,产业萧条,生态脆弱,土地价值薄弱,城市发展乏力,景观的总体规划融合了城市发展的多重命题,整合了包括城市配套和商业业态以及多样化的市民需求,激发了城市活力并链接了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成为了城市命运的转型之地。”马晓晨说,他希望景观设计师能够真正触及到设计的核心价值,建造公共空间的内在智慧。那么,什么是“城市生活发生器”呢?马晓晨工作室近期的项目南京雨花区科学家公园,即是以景观介入城市运筹,参与了该片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用他的话来说,景观设计早就不是单一的空间设计,当它融于城市格局中时就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南京雨花区科学家公园,链接了新兴的商业、产业办公、文体、居住等复杂业态,将成为该区域城市进化的智慧绿芯。在谈到何谓“智慧”时,马晓晨表示:“我所理解的智慧,是空间的内在运行机制,而非当下流行的技术化显性表现。相比技术,我更看重空间本身对人的启智和疗愈,以及空间动态的生长演化。始终,我们要回到人这一本体。”
谈到当下的所谓行业“内卷”,马晓晨认为“内卷”历来都存在,内卷最终会让对应的群体被锁死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状态中或者进入下行通道。“过去农业社会对过剩的人力的吸收能力是很弱的,所以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我们的行业仍然具有农业社会的特征。过去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而从业劳动力也是巨大的,内卷也是必然的,但今后一定会有变化,行业的下行会逼迫行业内部自发的去产能化。春天会来,但未必属于每个人,一部分人会登上诺亚方舟。”对于初涉景观设计行业的更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马晓晨以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设计师有很多干扰,在面对来自于客户的具象化的诉求,以及不自觉卷入的高密度的信息碎片的漩涡等现实,他认为:设计师要运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和阅历乃至世界观,把实际问题寻求创造性的转化,并负责任地为每一个创意建立合理的、有价值的经济逻辑。面对流行化和热点,马晓晨说:“我们需要保持自觉性和判断力,以人作为主体,要思考“我”和世界和社会的是什么关系。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必人云亦云。”同时他也强调个人的表达欲不是做设计的核心和思考原点,前提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有效价值。用他的话说,随着设计师在应对需求问题上的日渐成熟,自我表达部分会自然地显露出来,从而渐渐成为设计过程和结果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个人的表达是创造部分叠加需求部分后的剩余投影,是附属品,但不是起点。”我想这些表述,对当下年轻设计师在面对白热化的竞争环境所产生的焦虑,做了很好的注解和启迪。
马晓晨在2021花园大会作演讲(来源:山水比德)
近日,马晓晨和他的伙伴入围了首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乡村设计大赛,并准备参加第一季奉贤区乡村秀设计大赛,笔者惊讶于他在繁忙的企业日常工作以外的专业进取心,马晓晨对于乡村振兴这一新兴领域非常关注,希望通过这些学术竞赛获得体制内的准入门槛如乡村建筑师提名等,以便日后在乡村领域的业务拓展。他认为景观设计师的专业背景在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谈到乡村发展的核心,他认为两个基本点是生态效益与产业经济。因此对于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晓晨表示,设计很小,自然很大,我们应与自然建立更好的关系,超越时空限制,不再把即刻的风貌当成设计考量的唯 一标准。对于乡村振兴如何很正持久的落到实处,马晓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期待:“我们应该坚守土地情感和立足土地美学,乡村不应是一拥而上继而‘人走茶凉’,我们要解决这个题材中长久存在的诸如只关注表象的建造而不注重内在的经济逻辑,以及设计上的浅显的网红思维惯性和执行上的粗制滥造等诸多弊病。”如今疫情肆虐,乡村因为更低的人口流动性和更高的人均安全空间,会越来越成为城市流出人口的发展选项。“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整理以及风貌改良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不是每个乡村都能做成产业循环,我们需要在这个领域精耕细作,如果能创造更好的需求而非高成本的供给并且科学合理的分类发展,乡村振兴才会真正的落地。”
这些年来,马晓晨显而易见的在不断的跳脱出他的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不断的挑战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谈到何时再走到前台给更多的年轻人鼓舞和传递,他表示,原先的被追捧并不让他感觉到真实,他需要在新常态下更好的自我学习和沉淀,设计师永远需要用作品来说话。
马晓晨与团队(来源:山水比德)
回望这个疫情加之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于设计师来说这是艰难的一年应该并不为过,景观设计在探寻更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的道路上,不变的是关于对土地的悲悯与人本的追问。不管科技如何增强与进化,空间的底层力量是不变的。远观马晓晨,他自我、反叛、独立,走近后却发现,他鲜活、有趣、身处人间烟火。也许正是这种远与近时常共存的“反差”,让他既能寄视角于宏观,又能踏实地落于实处,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仍保有初心,带领着山水比德上海公司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诠释着有生命力的设计应有的模样。变者是进化,不变者是初心。2022新年仲夏,于此展望未来,正如马晓晨所说,保持健康、保持热情、保持敏感、保持思考吧,春天会来的,让我们努力成为登上诺亚方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