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在辽宁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孕育着什么样的文明?世代耕作的人们创造了哪些不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22日,在国家图书馆@方寸大观 国图视听“国图讲坛”栏目第八期讲座直播中,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宋晓冬分享了东北二人转、海城高跷、凌源皮影戏等十个辽宁特色非遗项目,以及它们背后古老的民间故事,带领大家认知、感受辽宁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
东北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如今依然活跃在东北的城市与乡村。它热辣奔放、风趣幽默,深受东北人的喜爱,以至于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宋晓冬介绍,东北二人转的观演关系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心理上和物理上的距离,具有“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的特点,始终以观众为中心,不断创新变化,不断吸收新的时尚来完善自己。
除了二人转,秧歌也是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海城高跷和抚顺地秧歌。其中海城高跷被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它在继承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将杂技中的高难动作融入到高跷的表演之中,同时增强了舞蹈和戏曲的色彩,使高跷表演更具观赏性与技巧性。
在2014年,宋晓冬带领农民海城高跷队伍,前往塞舌尔代表中国参加非洲嘉年华活动,并获取了第一名的成绩。他结合亲身经历告诉网友,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会被世界的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皮影戏在中国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辽宁的凌源皮影戏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分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宋晓冬介绍,凌源皮影最明显的特色是节奏快,符合东北人的豪爽脾气和秉性。在影人的造型上,多是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凌源皮影的影卷已经收藏并整理了三百余部,也可谓全国之最。通过小小的影窗,人们可以看到宏大的历史,感受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
辽宁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因金石而衍生的雕刻技艺也使“辽宁四宝”——岫玉、玛瑙、辽砚、琥珀煤精声名远播。宋晓冬分别介绍辽宁四宝中不同的非遗技艺——岫岩玉雕的素活技艺、阜新玛瑙雕的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以及琥珀雕刻技艺,并分享了许多别有匠心的作品如《化蝶》、《乡情》等。
在直播中,宋晓冬还讲解了满族特色清明节插佛托习俗的故事等。宋晓冬表示,辽宁还有很多魅力多姿的传统文化、神奇有趣的非遗故事,值得大家去探寻、去体验。“邀请大家来辽宁亲眼看一看这热土、这山水,这火辣迷人的关东风情,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国图讲坛”栏目双周周五更新。本次直播是该栏目第八期,同时也是2022年非遗讲座月特别活动。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公开课”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在抖音传播知识,比如86岁的海洋科学家汪品先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等。他们在抖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分享各领域专业知识,降低知识传播门槛,让知识普惠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