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利校长|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金标准

来源: 东方网
2022-08-29 11: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专家简介:张福利(教授,博导,俄罗斯外籍院士,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国务院特贴特聘专家,黑龙江省政府督学,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成员,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分会理事长。)

由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南京大学主办,哈尔滨剑桥学院承办的“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分论坛于8月19日在南京举行。此次分论坛由湖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肖靖主持,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沈阳农业大学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孟庆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院长董青春教授、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哈尔滨剑桥学院副校长王志臣教授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以下是张福利教授的讲座内容,共分为产教融合的演变、“四新”人才基本特征、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三个部分。

一、产教融合的演变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国家战略

产教融合确立的初期阶段(1991年—1996年)。产教融合最早是在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随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继而在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确立了产教结合的法律地位。

产教融合确立的中期阶段(2010年-2017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随后,产教融合相继被写入“双一流”建设、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系列政策文件,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把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途径。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公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标志着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二)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基本趋势

产教融合育人低水平发展阶段,校企之间融合度差。从1996年至2010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处于一头热、两张皮、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处于“牌子化”、“盆景化”的状态,未达到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如何转型等。其根本原因包括一些制约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得到破解,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基础不牢,互利程度不深等。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础,体制机制是保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组织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产教融合育人的粗浅合作阶段,校企之间形成了局部合作模式。从2010年至2014年,校企双方的合作多处于浅层次的,双方的协作育人较为单一,停留在生产实践和教学管理层面。一些教育型企业或者以生产性企业为背景衍生出来的教育型企业则会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提供,常见的是单个学校与单一企业进行的围绕某些资源的提供而进行的合作。

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育人阶段,校企之间形成了统一合作模式。从2017年至今,建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等重大项目;建立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程的新型组织形式,标志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上升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发展模式

实践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模式。学校与企业生产实践和教学的合作不断深入,逐步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部分企业会将学校看成是劳动力市场,甚至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在工作分配上只将毕业生安排在流水线上等低端岗位上,并且缺乏轮动机制,对于专业技能上没有任何门槛设置。

校企协同共建共育的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成果共享与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提升产教融合育人的实效性上发挥了企业和学校的双元育人功能。将产业与教育有机融合,使校企合作双主体互利共赢,不仅发挥了企业育人的能动性,也满足了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满足了区域经济和企业定向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两者是双向良性互动才能给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新的生命力。

确立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高质量发展模式。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新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功能目的服务性、办学模式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的特点。现代产业学院正是卓越计划、产教融合工程以及新工科等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合一提供了发展载体和理论支撑。

产教融合分为产教结合、产教融合、产教一体三个层次,产教一体化是产教融合的最高阶段,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产教融合是检验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金标准。

二、“四新”人才基本特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升级和变革创新,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交叉研究院、新工科等“四新”、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创造等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范式转移。

新工科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个阶段发展,新工科内涵与特征上形成了新理念、新要求和新路径。要求工科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实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摘要)对国内外工科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仅64%的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63%的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

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简称为“四新”,其人才基本特征如下:良好的人文素养、技术优秀、一专多能、懂管理、学习并应用知识。与国际社会人才培养目标—“大”字型人才接近,“大字”一撇的下部表示专业,一撇的上部表示创造力,一捺表示价值观,一横的左半部表示教养,一横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

高校和企业通过产教一体化,实现真题真做、师资互派、实习实训、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的“卡脖子问题”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开发和沟通能力。

三、 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创造育人体系的探索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就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了定义,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开创性人才。

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共识里,对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进行了定义,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应该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明确、意志坚韧、思维活跃、理念新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乐于实践、创造能力突出的特征。培养的学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有机结合,较常人拥有更加旺盛的创造欲望和更加出众的意志品质。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不同的人才类型可解决不同的实际工程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活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即实施IEM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四大育人工程”,践行多元育人。走“产教融合多元育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是哈尔滨剑桥学院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思路。下面结合哈尔滨剑桥学院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并且提出了一种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模式。

(一)学校与企业协同,实施“IEM”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基于“四大课程平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应用能力、素质教育)和“四大育人工程”(德育实践工程、养成教育工程、朋辈教育工程、家校协同育人),提出探索并创新“IEM”(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HIGHTECH” 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IEM教育模式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

图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IEM教育模式

图2IEM教育模式的四大课程平台与四大育人工程

图3IEM教育模式培养具有“HIGHTECH”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IEM 教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学校成立IEM 产教融合中心,协调企业和全校各部门的资源,进行IEM 教育实施和教学研究。在IEM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造体验和就业体验纳入实习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六真衔接”(真实场景、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真实流程、真实操作、真实考核,见图4)为IEM教育提供真真实实的、相互衔接的实践教育;采取“六共融合”(见图5)深度协作的“产业学院”模式,实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施校企人员互派、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完成成果转化相互融合。

IEM教育通过高校与政府、城市、产业和行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了“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6)。

图4IEM教育实习实训的“六真衔接”

图5IEM教育校企协同的“六共融合”

  图6 IEM教育形成了“产学研用创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与需求协同,建立“HIGHTECH”能力素质模型

学校确立了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多维知识与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时候对接。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H”型学科专业架构(教育学、工学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紧密融合),组建了基础教育、汽车服务、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4个专业集群,将“HIGHTECH”素质模型融入培养体系和课程,将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对应“HIGHTECH”模型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灵活运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进而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协同,构建“四大”课程平台

学校依据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为抓手,采用“反向倒推、正向实施”方法,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优化信息化教学载体,构建“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平台、“应用为本”的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战为重”的应用能力实训平台;按照“保合格、建优质、育精品”的建设原则和发展战略,建设“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3个层次,不同维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创业能力。

(四)学校与社会协同,践行“四大育人工程”

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大育人工程”。学校通过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实践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积极体验与践行,有目的地优化学生的德育实践;把养成教育分为认知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练、行为养成4个部分,设计15个习惯养成项目供每个学生选择,引导学生选定项目后坚持实践,不打折、不放弃;通过一系列文明校园活动,深化朋辈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通过师生间的教育引导和学生间的典型示范有效传承。学校针对“四大育人工程”,构建了活动体系和方案,制定了实施细则,建设了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与广大家长联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最后,我用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共识里的金句结束我的报告:惟“创新”者进,惟“创业”者强,惟“创造”者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